为了更好地展现野外地质工作,践行新时代美育使命,我院于近期推出“镜头中的地球科学”专栏,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投稿。
投稿邮箱:lihao
mail2.sysu.edu.cn第十四期
拍摄者:景葫芦拍摄地点: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地质现象描述: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是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属于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
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长地层序列在褶皱翼部具有楔形几何状态,但形成过程中相关褶皱运动方式不同和侵蚀作用破坏等因素都会影响生长地层的最终形态。因此地层产状和厚度变化成为生长地层野外的重要判别标志之一,具体表现为从生长褶皱翼部向前陆盆地方向,其厚度逐渐增厚,但地层倾角逐渐变缓。
生长地层承载的构造变形连续性为确定变形时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生长地层的底界年龄就是生长褶皱的起始形成年代,而生长地层终止的顶界层位年龄则代表褶皱变形的结束。结合地层年代学对区域沉积序列的精细年代学框架的建立,可以限定区域逆冲-褶皱过程中的构造活跃至平静的一个完整期次。
图片描述: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中央隆起带,中-新生代连续沉积地层形成背斜出露地表(图1),是博格达南缘断裂向前陆盆地方向扩展的结果。火焰山西侧主要出露晚新生代地层,同样表现为一宽缓背斜,在背斜南翼尾部地层产状发生明显缓倾变化,倾角由36°减小至19°,形成生长地层样式(图2)。沉积方面,背斜核部向南翼砾石含量增多,砾径变大,由粗砂岩逐渐过渡为含砾粗砂岩、砂砾岩,最终在尾部以砾岩为主(图3)。生长地层的发育和向上明显变粗的反旋回沉积序列均表明区域在晚新生代时期发生一次明显的构造变形过程。
图1
图2
图3
拍摄者说
地质过程的历史演化是神秘而又复杂的,但不是飘渺的,它有记录自己活动信息的载体,而我们地质工作者需要一双去探索发现的眼睛,从而揭开地质过程的面纱。这个过程虽不容易,但是我却乐在其中!
图文:景葫芦校稿:王伟涛编辑:李豪初审:黄荣审核:张照审核发布:何晓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