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名字。炎热的天气、广袤的沙漠、香甜的瓜果、异域的风情……这是许多人对这座新疆小城的印象。关于吐鲁番的历史、美食和音乐,您了解多少呢?

7月23日23时,中国之声沉浸式文化访谈《跟着声音去远方》将走进新疆吐鲁番,跟随中国之声主持人昀瑾、新疆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子涵一起,走进这座古丝绸之路重镇、世界四大文明交汇的城市,揭开吐鲁番的神秘面纱。

吐鲁番:“越热越甜美”

“铜脑盖,铁身躯,要想过火焰山也会化成汁。”“三调芭蕉扇”是《西游记》的经典桥段,而这一故事发生地火焰山就位于吐鲁番。

吐鲁番每年暴晒的日子达到多天,气温40°C以上是家常便饭,而地表温度最高曾达到70°C。当地人常开玩笑说:在吐鲁番,撒上孜然,咱就是一串烤肉了。

虽然热,但吐鲁番是“越热越美丽”!“越热越甜美”!

吐鲁番盛产瓜果,葡萄更是名扬四海。吐鲁番白天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糖分被牢牢锁住,所以当地的葡萄格外好吃。

干热的天气为风干葡萄干提供了天然条件。许多种植户在火焰山下建造了蜂窝状的晾房。采摘下来的鲜葡萄,经过简单处理,成串成串地挂在晾房里,借着火焰山的高温就自然风干了。

吐鲁番还有很多葡萄酒庄,在这里,游客可以亲眼看到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品尝美味的葡萄酒。置身酒庄中,人们不禁会想起那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库木塔格沙漠:古今的宝藏

这是吐鲁番鄯善县的库木塔格沙漠,游客正在体验滑沙、沙漠越野、沙漠摩托等游乐项目。库木塔格沙漠是新疆第三大、中国第五大沙漠,也是世界上唯一与城市紧密相连的沙漠。千百年来,鄯善县与沙漠共存,呈现出“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的奇迹。

除了游乐项目,吐鲁番人开发出了独特的“沙漠经济”,比如沙疗。在炎热的天气中把身体埋进沙子里,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功效。这一独特疗法诞生于13世纪,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然而,这片炎热干燥的沙漠,在亿万年前曾是生命的乐园。我国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就出土自吐鲁番鄯善县,距今约1亿6千万年,股骨长超过2米,身体总长可达35米,体重约30吨。此外,古生物学家还在吐鲁番发现了满是翼龙骨骼的化石层,据估计,其中埋藏的翼龙数量达到万只。可以说,从古至今,库木塔格沙漠就是一块宝藏之地。

坎儿井:清凉的水源,古老的智慧

吐鲁番是个很少下雨下雪的地方。在干热的气候中,人们如何贮存水源呢?吐鲁番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坎儿井,将雪山融水引入地下,通过地下的渠道减慢水的挥发速度。坎儿井和长城、大运河并称古代三大人文工程,被誉为“地下水长城”。正是得益于坎儿井的推广使用,吐鲁番很早就产生了较为发达的绿洲灌溉农业文明,也开拓出一片片赖以生存的绿洲。

听到这清凉的声音,您是否想近距离体验一下这项伟大的工程呢?吐鲁番的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的竖井有60米深,游客可以透过玻璃栈道向下观察,也可以坐电梯直接到达地下暗渠游览。暗渠的水来自天山冰雪融水,在夏天,那里甚至比开空调还要凉爽。

木卡姆:欢乐、热情的维吾尔民间小调

木卡姆是新疆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阿拉木汗》是其中的代表作。“阿拉木汗”是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意思是“苹果花”,唱的是一个小伙对姑娘朝思暮想的爱恋。维吾尔族人将《阿拉木汗》称之为“莱帕尔”,类似东北民间的二人转。

年,作曲家王洛宾偶然听到这段民间小调后如获至宝,迅速记录了下来。当时,他在西宁负责组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给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表演歌舞剧,《阿拉木汗》就是其中一首。清新明快、幽默风趣的《阿拉木汗》作为剧团的代表节目到各地演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原本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小调从此风靡全国,成为学校的音乐教材、合唱团的经典曲目,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新疆人能歌善舞。吐鲁番很多景区设置了家访点,在那里,你能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木卡姆表演——劳作忙碌了一天的农民朋友,只要听到优美的歌声,放下手中的农具即能起舞。

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史话新疆》

托克逊拌面:传说中的“新疆第一面”

拌面是新疆的特色美食,它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拉条子”。托克逊拌面是其中一张靓丽的名片,有着“新疆第一面”的美称。

正宗托克逊拌面对原材料非常讲究,面采用当地生长的小麦,光照充足,蛋白质含量高;水来自坎儿井的冰雪融水,矿物质含量高;羊肉使用的是托克逊黑山的羊,肉质鲜香细嫩而不肥腻。托克逊拌面还讲求工艺,主要秘诀在于“一揉二盘三拉四炒”的烹制方法。从选面、和面、醒面、揉面、拉面、下面,到选肉、选菜、切肉切菜、拌肉腌肉、配料都有一套严格的工序。

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是否让您心动了呢?

来源:“托克逊零距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