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芒姐姐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本文早在十年前刊发在纸板媒体中,再发网文略有修改。
去吐鲁番旅游,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那时我还在新疆,居住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附近的一个家属院内,对两百公理以外的吐鲁番市自然有种莫名的神往。那年夏季,有幸和朋友们一同走进那座年降雨量不足5毫米的葡萄城,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早晨八点,我们一行人从乌鲁木齐出发,坐着大巴车赶往吐鲁番市,陪同我们一同前往的是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维吾尔族小姑娘。她天性活波,热情开朗,能歌善舞。当年刚从导游学校毕业,给我做过两次导游,去天池和南山牧场,与她算是老相识了。一路上阿依古丽歌声不断,她那带有民族风情的歌曲,也让我浮想联翩。当大巴车驶入二狼山(谐音)隧道的时,她演唱了王洛宾老先生那曲《马车夫之恋》。我们随着她的歌声,打着节拍,那欢快的曲调,着实让人感受到歌曲的欢快和俏皮。远处那片郁郁葱葱小城,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时不知谁突然冒出一句:阿依古丽,我说达坂城到底有没有漂亮的姑娘啊!阿依古丽笑着没有回答。
一、达坂城的姑娘
到达坂城时,大家的一致建议,到城里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美丽的姑娘。在阿依古丽的带领下,我们满有兴趣地走在“城里”的石板路上。
城,不是很大,也没有什么建筑,但这里环境很美。周围有雪山、有牧场、有草原和小湖泊,以及那成片成片成片的柳林。时值七月天,杨柳依依,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街头巷尾,门前屋后都栽有各种各样的小草花。微风拂过,飘来阵阵清香。街道上不时走来老人和孩子,有的笑着和我们打招呼,更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向我们兜售小饰品,乌黑亮丽的眼睛里透着纯洁而娇羞的真诚,我们几个人不忍心让孩子们失望,便花上几十几元不等的价钱,买了一些小饰品,也算是不枉走在达坂城的石板路上吧。
达坂城里世代居住着回族和维吾尔族同胞们,这里的民族风情十分浓烈,热情奔放是他们共有的特性。从一进“城里”我们从老人和孩子们善意的眼神,亲和的微笑里,就已经感受到那种朴素的民风民情,只是我们几个人在城里转了一圈也没有见到,像王洛宾老人歌中唱的那样美丽的姑娘,多少有些小遗憾。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上,多为身材有些偏胖的老阿妈们,不知谁调侃地说了一句,达坂城的姑娘都跑到吐鲁番去了,不信你听吐鲁番的三百六。
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我是不得而知的。不过达坂城街上的石头倒是不少,还真的是又大又圆,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换到以往我这个石痴,肯定要从又大又圆的石头里,淘出许多颇有质感的石头来。
有道是:路过达坂城不到“城里”看一看后悔,看过之后也后悔。守在城里的是老人和孩子,但我不愿说他们是留守人员。只是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没有见到那些美丽的姑娘罢了。
当我们坐回到车上时,阿依古丽向我们讲起了有关于王洛宾先生写这首歌,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我们听后恍然大悟,也理解了老人当时写这首歌时的情形。
当然,关于王老写这首歌的小插曲,我无从去考查故事的真伪,只当是道听途说时的一些调侃,供朋友们聆听而已。
据说,在六十年代,为了把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公路打通,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将军,率领全军将士开山筑路,在修到“二郎山”的时候,陡峭险峻的大山,阻挡了他们筑路的进程,这座山很坚硬,又高又陡,在那个设备落后,靠人多力量大肩扛手拉的年代里,施工非常困难。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将军找到了当时在新疆教书的王洛宾先生,要他写首歌,那时的王老不仅采编了大量的新疆民歌,而且还对蒙古族﹑藏族的民歌也颇有研究,在他收集的歌曲中,不泛有风情独异,脍炙人口的精典之作。同时他对自己采集到的民歌进行了修改和整编,有的还成了久唱不衰的经典之作,就像这首达坂城的姑娘。
王老接到任务后,并没有急于去写那些具有感召力和号召力的歌曲,他想到修路时的一些客观因素,便想写什么样的歌,能让这支筑路大军有战斗激情,号召力的感觉不行。于是他灵机一动,就把当时采编到的《马车夫之恋》改写成《达坂城的姑娘》。因为“二郎山”这座险峻的大山一开通前面就是达坂城了。当他把写好的歌词交给王震将军的时候,将军看了很满面意,还随口哼唱起来。说:嗯,不错,很好,很好。就这样《达坂城的姑娘》在筑路工地的大军中广为传唱。达坂城的石头平又坦哪,西瓜是大又甜,大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只眼睛真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坐着我的马车来……
当公路修到达坂城的时候,大家才知道那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漂亮的姑娘”。王老也觉得自己骗了大家,当即又写下《阿拉木汗》这首民歌:阿拉木汗怎样说,吐鲁番西三百六……意思是说:达坂城里是没有漂亮的姑娘,吐鲁番有啊,而且很多很多……
说归说、讲归讲具体是不是这样,我想只有王老自己知道。
二、荒凉的戈壁滩
离开达坂城之后,汽车就驶向荒凉的戈壁滩。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才能到达吐鲁番。这是一片方圆百里寸草不生的地方。在车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动物、也看不到一丝植物,眼前是一条无限延伸的公路,公路两旁是青黑色的石头。看着它们,我们好像驶入空寂,莽苍的荒原中。记忆在这里缺失,流向亘古不变之中。
依稀记得从甘肃进新疆途经那片戈壁滩时,我总会见到芨芨草、骆驼刺、沙枣花之类的植物,虽然它们的存在有些稀疏,却有着生命的迹象,偶尔有一两棵白色小花,从我心眼里悄悄开过。在荒凉干燥的戈壁滩上,向我们展示出顽强的生命。或有几只苍鹰从我的视线里掠过。而现在,眼前什么都没有,真的没有。这里是一片沉寂的戈壁滩。没有生命颤弱的坚强。
这里看不到飞鸟的影子,听不见虫声蛙鸣,连苔藓风干的痕迹都没有。我们的大巴车就像驶入一片没有生机、没有尽头的荒漠之中。那些在地面上闪着亮光的砾石,似乎很均匀铺在那里,它们差不多大小,好像筛选过似的。颜色不一有黑的、白的、褐的、红的,以及灰色的重叠在那里,像给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涂上一幅彩色的背景。然而,我总感觉给我的依然是满目的荒凉,就像是铺开一段古老的神话,把我们带到太古洪荒中。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新西游记》里所见到的洪荒世界那一集,此刻我们就行进在这样的宇宙荒无中……
我们的大巴车,以每小时七十多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行驶着,一条黑色的长线没有尽头地延伸着,那一刻感觉汽车像一只快艇飞驰在茫茫沙海中,一路上车厢里的人都很沉默,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感想,把大家带到沉寂的情感中。偶尔迎面驶来的一、两辆汽车,与我们擦身而过,司机相互按着喇叭打着招呼。为了打破这死一般的沉寂,活跃车内的气氛。阿依古丽又给我们唱起了很多新疆民歌,像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青春舞曲等家喻户晓的歌曲。接着又告诉我们,走在茫茫大戈壁上,人眼前常常可以出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走近了,什么也没有。听她这么一说,我的思想也转回到多年以前,产生类似的幻觉中。那是我们在昆仑山上,所见到的一片美丽的湖泊,还有日光照在湖面上闪动的灵光,可是当我们真正走到那里时,却什么都没有,眼前依然是茫茫一片,那时我们的军装里,不知灌注了多少风沙。现在想来,宛如昨天。说真的,我不知道这样的幻影,曾经欺骗了多少干渴的旅人,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幻影,曾经给多少人以生存的希翼。在这一路上我们的眼前仍然展现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或者是远古的城堡,以及那一面面清澈的湖水和湖面上渐渐升腾的热浪……
坐在车上,我始终想不明白,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古人,为什么要走这样的地方,那时的他们仅靠几匹老马嘶鸣和自己那双坚持的脚步,又是怎么通过这里的?在茫茫戈壁滩上,他们又是拿什么做参照物?在车上当我问及大家这稀里古怪的问题时,却没有人能告诉我,给我一个很确切,或者说能行得通的答案来。走在这样的荒芜中,不能不让我想起古人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想起文成公主……想起这些了不起的人物和他们留给我们那些生动的故事。我问同车的旅友,是不是他们那些人有一种穿越生命的精髓,能让他们的生命有着超强耐力和动力,以及某种希望中的坚持时,我的这些旅友们,同样也没有肯定我类似于某种超然的答案。看来,我当时只能这样给自己一种不知道是不是合理的解释了。
三、坎儿井
快到吐鲁番时,远远的我们就看到,一个又一个圆包包,像一个个巨大的蚁垤形如小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外围——戈壁滩上。阿依古丽告诉我们,这就是地下引水资源,当地最有名的坎儿井。
坎儿井可谓是当地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建筑的一项伟大奇迹。它与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和京杭大运河一样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据说,最初坎儿井的建造是当地居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项地下水道工程。他们把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上的常年积雪,在春、夏两季,流淌的大量雪水,引入到坎儿井里,用以灌溉农田。滋养着那里的土地和人民。在吐鲁番的坎儿井就有一千五百多条,连起来有五千公理,相当于长城的长度。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我们选择了一座规模并不算很大的蚁垤——坎儿井,去参观时,只看房间里摆放的是这座坎儿井的整个模型。沿石阶而下,猫腰穿过一条长长的小巷,走到里面,一股清爽的感觉扑面而来,再往前拐个弯,就可以听到水流的声音,像置身于故乡小河流淌的小溪边,没有回音,也觉察不出有什么异常,只是有了灯光的照耀和烘托,才感觉是在地下行走,可谓峰回路转七八弯渐渐抵达低处。这时,里面游人的声音和细碎的脚步声,传入我们的耳迹。走过几米的廊洞,坎儿井真实地现出她特有的身形。河面有一、两、三米不等宽度,由高向低处逐渐变宽,水流也舒缓了许多。站在河面搭起的小木桥上,舀一瓶这流淌了千年的冰水,置于小包时,上面还有水滴滴落,打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这时,又有几条黑色小鱼游进我们的视线,伸入水中的双手本想去触摸一下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怎奈,转眼间就游向水边的某些藏身的角落里。我们一干人就这样走在这条地下水坝中,也许只有身入其中才知道,坎儿井下面的这条暗渠,流淌着是怎样清澈的从天山引来的雪水!使火洲戈壁滩变成绿洲良田,又盛产出驰名中外的无核白葡萄!滋养出这里浓郁的西域风情!
我想即便是在现在,坎儿井对吐鲁番的经济发展,也必将起到重要意义!但愿当地居民能有效地利用好祖先留给她们这宝贵的物质财富,让这流淌千年的地下水资源永远流出她自然的神韵,也希望吐鲁番市有关部门,为加大和保护坎儿井这一活着的、流动的重要遗产继续努力着……
四、吐鲁番
往返于内地和新疆有很多次,只是在停靠的站台上,注视这座美丽的葡萄城某一个侧面的轮廓,却从没有奢望过会有一天走进这里。如今,当我真的踏上这片土地时,才知道自己对这片土地早已有着难以释怀的情感。
我们的大巴车刚驶进吐鲁番,就已经感觉到微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汽车缓缓地行驶在大街上。阿依古丽给我们讲解吐鲁番市的地貌、特点、及其城市的主要规划和特征。作为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的吐鲁番市,向来以物产丰富,尤其是盛产无核白葡萄而闻名中外,又素以环境特异、古迹遍地而著称于世。由于吐鲁番古有高昌、西州、火洲之称,所以又称之为火洲。它位于新疆东天山的断盆中。吐鲁番地表温度,在整个新疆来说,是夏季最热,冬季最温暖。在西北高寒地区,据说,在这里只穿一件毛衣就可以过冬,当然我不知道,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
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家家户户的房屋上,都用红砖筑起的四面透风的房子,阿依古丽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用来风干葡萄的。院子里都栽满了葡萄树,时值葡萄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晶莹的葡萄挂在藤架下,有些人家还把藤架顺延到房上,形成一处浓荫蔽日的天然大伞。所见之处是璀璨夺目的风景,甚是招人怜爱,看着,看着真有一种想要下去采摘的想法,哪怕是摸一摸也好的感觉袭上心头。门外还摆放着一些刚剪下来的,向来往的路人兜售着这些晶莹葡萄。
由于吐鲁番地区气候干旱,常年降雨不足5毫米,所以在那里我们看不到高层建筑,楼层最多为三层。汽车在市中心广场停下来,可供游人们集中采购、参观、游玩等。这是个旅游文化广场,同时也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广场,它分为:东部休闲区,中部政治集会区,西部商业活动区。在全疆来说也是最大,设施最完美、功能最齐全的。广场中央,是一座美丽的浮雕,它反映了丝绸之路重镇吐鲁番的今天和过去的民俗风情,它象征着吐鲁番市的繁荣与昌盛。在广场中央摆放整齐、造型各异的鲜花、草坪、喷泉溶为一体,颇为壮观。在这个素有火洲之称的城市,带来许多轻快清爽的气息。我们在那里忙着拍照,对那里的一切都产生亲切与新奇的感觉。
当地人给吐鲁番冠名为“绿洲”。而绿洲是什么意思?我一直以为绿洲就是水草肥美、树木茂盛的地方,可一到吐鲁番才知道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常年降雨不足5毫米,是一个可以说严重缺雨的城市,但聪明的吐鲁番人硬是使这里变成了绿洲,用地下水灌溉着这里的一切,使之成为有生命的绿洲,适合于人类生活、发展、发挥和创造。从而更深地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诸多的因素深含其中的简单道理吧。
五、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南约46公里的火焰山乡所在地,是一座有着两千年的古城。
走近故城,一座古老的建筑呈现在我们的眼帘:城郭高耸、街衢纵横,护城河的河道残迹犹存,城垣保存的基本完好。它分为内城、外城和宫城三大关城。外城大约为正方形,土坯形结构把外城包裹在其中。乘坐当地的毛驴车去3公里以外看宫城,来回要花上20无钱,毛驴车在黄沙古道上颠簸着,炎炎烈日灼烤着脚下这片已经干涸的土地,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使我们很难想象,在这地表为42度高温的古道上穿行的感觉,所以一般游客都选择用毛驴车做脚力,同时也使这种很古老的交通工具,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千年以前穿越浩渺时空的夙愿。
高昌故城里的宫城为长方形,居城的北部。北宫墙是外城的北墙,甫宫墙是内城的北墙。内城偏北有一个高台,上面有高达15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也就是“王宫”的意思。据说,当年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经的时候,途经此地,在这里讲经佛法三个多月之后才前往印度的。当时国王想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玄奘,欲留他在此,但玄奘法师还是断然地拒绝了,并告别高昌郡踏上了西天漫漫求经路。
稍西有一处地下双层建筑,可能是宫殿,外城西南有一个大型寺院,寺门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85米,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是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的,这个寺院相当大,当时可容纳僧侣千人以上。看过故城的遗址,我们能想象当年高昌古国的繁荣与昌盛。然而时过千年,故城已经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自然风化的土坯方塔,不得不让我们对它有一种全新的理解,这也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不再难解的谜题。
六、大漠古城堡
离开高昌故城,向东行至40公理处,我们的汽车驶向一个深山峡谷中。汽车在新修的盘山公路上蜿蜒爬行,缓缓而上,半小时后终于抵达山顶,隔窗向下望去,公路就像一条盘旋的巨龙,穿行在漫漫黄沙堆积的岩壁中,在这寸草不生的大漠里彰显着原始静谧而安祥的美。
车,继续前行,不到十分种,大漠古城堡的雄伟建筑和历经千年沧桑面容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镶嵌在山岩或石壁,沟谷或山脊处的一座古老的城堡,以及周围零星散落的小巧建筑,从土方坯到塔形建筑,方方面面有七、八处之多。最为壮观的要属百米之多见方的“山焰堡”,灰白色的建筑与周围的黄色沙岩和黄色的沙土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一幅平地而起的画,高耸插入瓦蓝瓦蓝的天际中。俊秀而挺拔的身躯,让人联想到历史,联想到它曾经辉煌的那一刻。
走进城堡里,一改外面的炎热、干燥,一丝凉意不知从何处穿透我的体内,顿感清爽。置身于一幅幅壁画前,我仿佛走进历史生动的教科书中。从开采和田玉到加工和田玉,这一复杂的手工艺过程,在壁画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开凿地下水渠到灌溉、贮运的坎儿井,每一幅壁画都生动而深刻地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都一一向后人传达着历史的文明,而壁画本身又有着极其重要的考古和研究价值。由于城堡内温度适宜,壁画保存得相当完好,偶尔有些脱落的地方又恰似历史沧桑的变迁叙说。
走出城堡重新去审视它灰白色的建筑格局时,我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与卓著,这是一幅历史的杰作,不添加现代任何版本与刻画的历史画卷,它在大漠的深处,在天山峡谷中,向人类讲述着它曾经的文明与辉煌!
七、火焰山的奇迹
离开大漠古城堡,我们又驱车前往电视剧《西游记》里所拍到的火焰山景区。火焰山真的是山如其名。在烈日的照耀下,赤碣色的砂岩在闪闪发光,炽热的气浪滚滚而上,云烟缭绕,真象有一团火焰在山脊上腾腾燃烧,加上脚下是42度高温的地面,无不感到灼灼热浪透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在这片苍茫的戈壁上,一年四季难见有一丝雨滴飘落的山体上,我们竟然发现戈壁中爬着一丛翠绿翠绿的梭梭草。梭梭草,这种耐风沙,抗干旱的梭梭草仿佛是对自然条件的一种顽强与抗争。我无法清楚它是怎样生长在崖边上的,只是它的绿和火焰山的通体红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散着灼灼的热气,甚至有些地方如火正炽,艳阳下火苗高窜,颜色高涨,一个却娇小得似一股清凉的水雾,占居着我心灵叹悚的一角。
正当我望着梭梭草神思遐想的时候,同行的中尉小刘却告诉说,火焰山上是高温干旱,无雨无水,可它山体里却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大坝。我不知道这句话是真是假,如果真是这样,不能不说这是大自然创造的又一个神奇。望着那一团团升腾的热浪,想着悟空师徒四人当年经过此处的情景,他的一脚不小心,把太上老君的练丹炉踢向人间时起,使那些当地的老百姓,在热与火中遭受多少世纪的磨难与考验,想必此刻的悟空也该知道些什么了。纵然,他已经用铁扇公主三借才借到的芭蕉扇,煽灭了熊熊烈火,可时间依然无法断去火焰山的石缝里、岩石中、沟谷旁所散发着它所具有的能量,怕是再过上千年也散不尽这层出不穷的热能吧。
八、葡萄沟
在火焰山下,我们匆忙拍些照片又前往神驰以久的葡萄沟种植园。
“葡萄沟”三个红色大字在火焰山上的山体里闪着诱人的光芒。这是一条长达8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的葡萄园,一条小溪流贯穿在整个沟谷中。两侧山坡全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架,葡萄沟深处浓荫蔽日,泉水淙淙流淌,随手可摘的葡萄串串晶莹剔透、葱翠欲滴。走在葡萄架下,街道两旁摆着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有精致的民族手工艺品、各种乐器、衣衫、帽子、披肩、加工好的葡萄干、巴达木以及从俄罗斯进口的各式各样的小壶、器具,沿着葡萄搭起的围幔,走走停停一路欣赏着,偶尔也会掏掏腰包,买些自己喜欢的小饰物,或挂在胸前或揣在包里,完全沉浸在这片葡萄王国里。
这里的葡萄种类繁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到处是晶莹、随处是翡翠,最富盛名的要数无核白葡萄,以晶莹爽甜、清润可口而荣居榜首又以色泽光亮,粒大味美,香甜润喉而享誉国内外。其次还有马奶葡萄、红葡萄、喀什哈尔、梭梭葡萄等。据检测无核葡萄的含糖量高达22%-24%,当地人不仅风干葡萄,还用来酿洒、制作果酱、果汁等,现在仅无核白葡萄就有20多个品种,用葡萄酿造的品种高达40多个,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走累了,选一处小餐馆坐下来,好客的主人端上为我们早已准备好的各种水果和民族风味独特的小吃,我们几个人吃着不同的美食,坐在地毯上,边品偿边欣赏维吾尔族小姑娘们优美的舞姿,小伙子们深情地歌唱,以及老艺人“弹布尔”琴精彩的演奏,沉醉在这种美的世界里,它让我对当地民族的文化有了一种很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密如帷帘的葡萄树下漫步,独自去感受这种民族文化独具的情感魅力,所带给我的是全新情感冲动,尤其是在参观完王洛滨老人的展览馆之后,我对老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老人心中那种浪漫的情怀,那种对新疆各民族独有的情感,那种骨子里渗透出的浪漫情韵,给我的一生都会带来某种启迪。
当夜暮降临的时候,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吐鲁番市,回来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里的土地和人们,给了我丰富的遐想,也给我的情思带来从未有过的情感拨动,我的心已经被那片赤土燃烧着,燃烧的还有我的灵魂,我生活中的一切仿佛要寻找的就是那片似曾相识泥土的温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