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火焰山主峰半山腰处,从乌鲁木齐出发驾车大约4小时到达。开放的可参观洞窟也就四五个,且洞窟内壁画已受到严重破坏。据景点简介所注“伯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兴盛了年,有洞窟83个。在年至年间,柏孜克里克90%的壁画先后被四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并分批运出国去”。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凿于曲氏高昌国时期。其中18、29、48号洞窟属于这一时期。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容最早的一个洞窟,前室、甬道及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鹘国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洞窟内有的佛像壁画面部是贴金箔的,在遭到破坏时刮去了金箔,刷上了一层泥浆。由于宗教的更替和西方人的盗割,壁画毁坏极其严重已无法还原。光线昏暗的洞窟内隐约可见穹顶和大面积墙壁上彩色的壁画,画面虽已斑驳,但色彩保存的比较好,壁画的线条都刻画得精心细腻,服饰飘带极富律动感。为数不多可看清眉眼的佛像神态怡然,绘制得精美传神、栩栩如生。但大多面部已残缺不全,甚至整块石壁被切割,令人十分遗憾惋惜。火焰山是吐鲁番著名景点,当地人也称之为“红山”。不过火焰山的家喻户晓除了其独特的自然地貌所致,与神话小说《西游记》也有着很大关系,“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为火焰山增添了浓烈地神话色彩。然鹅,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现实中的火焰山是!真!热!但没有铁扇公主更没有降温的芭蕉扇。4月底的火焰山温度已在35上下,由于紫外线强烈照射在人体感觉皮肤灼热。据说6、7月份的火焰山赤砂灼灼,地表高温烧灼脚底直入人心,即使生鸡蛋埋在沙窝里不一会儿鸡蛋也便能烤熟喽。游火焰山一定要带足了水。烈日炎炎地高温炙烤下,人体水分容易蒸发,别说是爬山了就是走路都懒洋洋的。此时自我感觉已烤得有七分熟啦~看…远处馒头形状的红色沙山是当年西游记的取景拍摄地火焰山作为天山支脉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夏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可达到70,赤红色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浪翻滚而上,火舌撩天,因此得名“火焰山”。从火焰山到坎儿井驾车大约1小时,坎儿井由于是参观地下暗渠,走进后瞬间感觉周身凉爽。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暗渠及小型蓄水池组成,吐鲁番当地人民巧妙地利用了山的坡度,创造坎儿井暗渠再通过暗渠引地下水流灌溉农田。由此不会因炎热、狂风而使地下水分大量蒸发,既稳定了水的流量又保证了农田的灌溉。赞叹坎儿井暗渠巧妙的同时,也被当时人类的智慧所折服。如今,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所以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坎儿井,主要也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不过吐鲁番虽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到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可为坎儿井提供丰富的地下水源。坎儿井出口是转为地上的明渠,水质清澈而且冰冰凉凉的。不得不承认,通过参观坎儿井使我感到震撼,远在古代经济技术条件受限,地质环境特殊的情况下;当地人民通过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并巧妙地利用大自然的恩赐,采用坎儿井方式开采利用地下水,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坎儿井民俗园内有一片很茂密的葡萄架,可惜还未到葡萄成熟季。听说吐鲁番的葡萄由于日照时间长,因此葡萄甜到齁~齁甜~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交河故城也在吐鲁番,是现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群,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古城遗迹。年国务院公布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交河故城门票为套票,包含交河故城、老城及往返观光车。坐观光车至观景台,远远望着故城全貌已完全看不出建筑的容貌,只觉残根断崖、黄土废墟使人倍感苍凉。站在大漠边疆;尘埃飞扬时间烧灼滚烫;行走匆忙踏遍黄沙海洋;乘风破浪回忆撕碎臆想;不负勇往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主要也是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故城为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时期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直至废弃。两千年来,交河故城经历了战乱和天灾,城内的城门、街巷、寺院、民居、官署等均已荡然无存只余下一片废墟。这片废墟让世人可以回望厚重的历史,更唏嘘岁月的沉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