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快资讯#
打开天气预报,这几天看到的总是不同颜色的高温预警。
气温总是接近40℃(摄氏度),在室外呼吸都感觉有些烫人,但如果只是穿个拖鞋的话,估计烫脚才是最直观的感受吧;在空气温度接近40度的时候,地表温度可能会超出二三十度哦。
有没有听说过火焰山?
这里不是指《西游记》里被太上老君破了的炼丹炉烧着的火焰山,而是指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是真实存在的;火焰山的最高气温能超过45度,而侦测到的最高地表温度达到过89摄氏度!烫伤的温度一般是超过60度,在接触达到60度的物体或水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疼痛,而煎鸡蛋其实也只要90度左右,超过70度就能够把鸡蛋煎熟,由此可见这个地表温度有多夸张。
你所在的城市里,最高的地表温度有多高呢?
一般标准都会在55-75摄氏度之间,但是不同的路面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公园里的草地最低,假设气温为40度,草地上的温度会在50-55度之间,而公园里的花岗岩路面可以高十度左右,这就是能达到烫伤的标准;路面温度最高的是沥青公路,这种路面的颜色和比热容决定了最能“吸热”,次之的是水泥公路。
地表温度总会高于气温很多,原因在于空气的比热容在同等条件下比固体小,说白了就是空气不容易保存热能,加之空气总会循环流动,遇到低温物体还会将热能传导出去;所以气温总会比较低,反之,路面的比热容大,能够吸收更多的热能导致高温。
气温的测试是在1.5米高的百叶窗的箱子里面进行测试,而且是在草地上,所以实际温度其实会比天气预报的温度高一些;尤其是在钢筋水泥的“笼子”里,以及在平整的大马路上,体感温度会高很多。
讲完“热知识”,下面就要讲一讲汽车的胎压调整喽
普通家用汽车所使用的轮胎是“子午线充气轮胎”,轮胎和轮毂直接固定在一起,路面填充压缩空气用于支撑;空气是可以压缩的,但压缩空气需要“足够大的力量”,在空气压缩到一定程度后,装在汽车上以汽车的重量无法继续压缩,于是轮胎就能被撑起来了。
汽车往下压却没有压扁轮胎,这就说明压缩空气有一种“往外膨胀的力”。
分子之间有相吸却又相斥的特点,互相之间的“排斥”就会让空气膨胀。
重点在于温度越高空气膨胀的能力就越强,即便车辆停在路上不动,气温升高也会让轮胎内部的压缩空气膨胀到更大的体积;也就是胎压的升高,如果车辆是露天停放,轮胎的温度会逐渐和地表温度达到相当的标准,按照60-70℃为参考,胎压普遍能自动升高0.4-0.5bar,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般车辆使用的低压轮胎的标准胎压都是2.5bar,在地库或春秋季节里,轮胎的气温大约为30摄氏度左右,胎压不会有多大的波动;露天停放能让轮胎温度升高一倍,胎压自动升高到2.9-3.0bar,低一些也会到2.8bar。
而在气温适宜的季节里,车辆以高速跑长途,即便连续跑上几百公里也只会让胎压升高到3.0bar左右。
摩擦起热,轮胎在高速行驶中的摩擦也会让轮胎温度升高,胎压随之而升高;然而也就是升高0.5bar,在夏季时车辆停放不动,足够高的低温温度就能让胎压升高到相同标准。那么如果在这个标准线上再长途驾驶的话,胎压会升高到多少?显然会很夸张,过高的胎压会让轮胎的爆胎概率大幅提升。
所以,汽车在夏季应当根据气温、地表温度和停车环境对胎压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只有露天停放的条件,胎压可以适当降低0.2~0.3bar;按照标准值为2.5bar为参考,降低的幅度看似比较大,但短途的通勤也能让轮胎快速升高0.2~0.3bar,这样不仅能避免高压爆胎,还能有效均衡轮胎胎冠位置的磨损。
关于轮胎还有一点需要讲一讲,那就是轮胎的老化开裂程度和温度的关系。
轮胎是合成橡胶,橡胶材料当然会自然老化;老化后的轮胎会从胎冠沟槽的底部开始开裂,随即轮胎侧壁开始开裂。
胎冠是与地面直接接触的,起伏的路面会“拉扯”胎冠;所以胎冠沟槽底部会最先开裂,这个位置从外到内的厚度一般只有六毫米左右,如果开裂的程度达到两毫米上下就不建议继续使用了,尤其是在夏天;严重老化的轮胎不建议跑高速,一定要坚持使用则要以更大的比例降低胎压,建议降低0.3-0.4bar。
但是过低的胎压会在高速行驶时产生驻波效应,也是容易造成爆胎的,所以老化轮胎建议先以中低速行驶几公里,温度和胎压上升到最佳标准之后再加速进入高速公路。
侧壁开裂一定不要用,坚持使用也只适合在低速道路行驶;侧壁的厚度也是六毫米左右,但是侧壁只有帘线层,结构强度没有胎冠高。所以胎压过高的时候很容易爆胎,胎压过低也容易损坏。
所以老化开裂的轮胎一定要谨慎使用,胎压一定要合理的调整。
最后再讲一个冷知识,轮胎不会因为这个标准的地表温度而“熔化”;轮胎的合成橡胶能承受-℃的高温,高在这个温度区间内会造成橡胶的软化,再高就会粘固了。
地表温度不会高到这个程度,最夸张的地表温度也是轮胎可以承受的,无法承受的只是脚底板。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