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汀江小流域景色张杰陈天长摄
东南网10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张杰通讯员陈天长)
核心提示:
近日,经国家水利部推荐,《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作为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向全球公开推广,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正式走向世界。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又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要持续加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与直接推动下,长汀人筚路蓝缕,用数十年的努力,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水土不治决不收兵
岁至深秋,天高云淡。穿行在长汀县河田、策武、三洲等地,处处山清水秀,花果飘香,林木蓊郁。如果不是亲眼见证,很难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大地,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长汀特别是重灾区河田的水土流失究竟起于何时,无法详考。不过从“柳村”成“河田”的地名变化或可追本溯源,长汀水土流失历史应在年以上。因水土大量流失,山崩河溃,河与田连成一片,形成“柳村不见柳,河比田更高”的景象,后人遂称之为河田。
因河田属于红壤区,四周山岭尽为赤红色,像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故而又得名“火焰山”。这里夏天地表温度高达76摄氏度,可以烤熟鸡蛋,灼枯植物。
随着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的严重恶化,不知从何时起,在重度水土流失区陆续出现了赤岭、朱溪、露湖等一批荒凉萧索的村落名称,流传着“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河田哪里穷,朱溪罗地丛”“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等民谣,水土流失给长汀人民带来的无奈和苦难由此可见一斑。
早在上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实验区。
对于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痼疾,治理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新中国成立后到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经济条件差、治理手段单一等因素,效果不甚明显。
年,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年每平方公里~10吨,植被覆盖率仅5%~40%。“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长汀的困境。
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视察长汀后,总结出了《水土保持三字经》。同年,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从此,拉开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并得到了国家林业、财政、发改等有关部委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各个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长汀水土治理能有今天的成效,离不开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与大力推动。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曾5次到长汀调研,并就水土流失治理提出要求,作出重要批示,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纵深推进。
年元旦,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题词“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
年11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专程来到长汀。当了解到水土流失面积仍超过百万亩时,他的神情严肃起来,对在场的干部说:“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8到10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
0年,习近平同志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随后,福建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0年2月,“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全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确定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万元资金。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开。此后连续1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都列入省为民办实事项目。
0年5月29日,习近平得知长汀正在建设生态园,专程托人送去元,捐种一棵香樟树。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国家、省、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长汀县通过封山育林、改良植被、补贴烧煤、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等措施,展开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第一个8年过去了,至9年,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治理面积达万亩。
年,省委和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继续实行扶持政策,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年底,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扶持政策延续下去。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习近平同志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嘱托,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迈向新阶段吹响了新的冲锋号角。
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
近日,记者来到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只见青山连绵,枫香、木荷等阔叶树点缀在山间,绿瓦红檐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清澈见底的小溪横贯村中。
投资多万元的露湖童趣园春节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长汀县第一家村级童趣园;村部后山的黄花远志再次扩种亩达亩;村中的生态山庄增加了农家乐与民宿,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打造千亩板栗生态绿色示范园,既治理水土流失又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以来,露湖喜事连连,这个昔日的水土流失重点村,成为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像露湖村一样,眼下的长汀和整个龙岩,正全力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升级版,达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今年2月底,龙岩再次召开长汀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工作推进会。会上,龙岩市委主要领导指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谆谆嘱托,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今年省委组织开展的“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的重要内容,坚定夺取全面胜利的信心决心,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举全市之力推动水土流失治理走向全面胜利。
据了解,年以来,长汀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亩,水土流失面积从年底的47.69万亩下降到年底的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低到6.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森林覆盖率从年的79.4%提高到年的80.31%,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77%~91%,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吨下降到吨,鸟类从种恢复到种,生物多样性得到快速恢复……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为绿色家园。
在此基础上,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长汀在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推动精准治理的同时,着重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后劲。
岸上绿树繁花,水面烟波浩渺,几只黑天鹅映衬出水面的灵动与静谧……
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建于当年水土流失重灾区的“火焰山”上,自年11月开园以来,加上周边1万多亩的优质杨梅基地和古村落等景点,每年都能吸引游客30万人次左右,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秋日,在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一排排“小别墅”掩映在银杏树中。过去“山上没资源,人均八分田,砍柴卖草换油盐,养一头猪等过年”的情景,让村支书沈腾香不胜唏嘘。
如今,通过发展百合、草莓种植等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南坑由以前的“难坑”变成“富坑”,成为远近闻名的“闽西银杏第一村”和全国文明村。
在长汀县四都镇同仁村,茂林修竹之下,是长汀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的多亩兰花基地,一盆盆“长汀素”、建兰等兰花在原生态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合作社创始人廖炎士说,目前合作社会员有多人,得益于这里良好的生态,社里的兰花供不应求,“林下种兰成本低,品质好,我们已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据统计,年以来,长汀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农业,全县建成设施农业2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1万亩,参与林农户数达2.12万户,年产值23.46亿元。
同时,当地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汀江源头龙门风景区、庵杰—新桥汀江十里生态画廊、策武南坑美丽乡村示范园、河田水土保持科教园、三洲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光路线,年吸引休闲观光人数多万人次……一个“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长汀正阔步向前。
记者手记
在传承中书写辉煌
福建日报记者张杰
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从“闪耀着可怕的血光”的生态痼疾到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距离究竟有多远?
几代人筚路蓝缕,数十年战天斗地。这是长汀给出的答案。
作为困扰了当地多年的生态顽疾,如何治理长汀水土流失一开始并无现成的经验可循,完全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如今,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摸索与治理,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长汀经验”已然成为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个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摸索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求索与创造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作用巨大的草灌乔混交治理、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模式,还是明显带着乡土味道的“老头松”施肥改造等治理措施,无一不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老百姓共同摸索出来的。
在长汀水土流失主要区域,经常可见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生命力很强,专门生长在贫瘠的地方,当地人都叫它鹧鸪草。而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长汀更涌现出了无数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鹧鸪草”:把“难坑”变“富坑”的党的十九大代表沈腾香、全国劳模“种果大王”赖木生、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的“女愚公”马雪梅、被称为“断臂铁人”的退伍军人兰林金、红土地上的“绿色使者”刘静美、省劳模黄金养、种兰花能人廖炎士等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草根英雄,他们和成千上万更加默默无闻的“鹧鸪草”一道,让曾经的荒山秃岭变为如今的绿色家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发挥智慧与力量共同创造奇迹的历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古城汀州书写了“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的荣光,创造了中央苏区经济中心的辉煌;进入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干革命走前头,抓生产争上游”的老区精神在这里一脉相承。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铸就了过往辉煌的长汀,在新的征途上,一定能够再次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新篇章。
相关链接
“长汀经验”亮点在哪儿?
福建日报记者张杰通讯员陈天长
近日,水利部推荐案例《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该案例摘要和主要亮点如下: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草木不存,红壤遍露,山岭一片赤色。“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其水土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影响之大居福建省之首。
长汀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立党政领导挂钩责任制,实现政策资金倾斜。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创新封禁护林、社会参与和激励保障机制等。
长汀人民用成功实践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长汀县从水土流失重灾区转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年成功摘掉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成为全国学习推广的典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长汀县铁长乡的生态茶园(资料照片)。魏培全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百合基地张杰陈天长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长汀县河田镇,护林员正在水土流失治理林区辛勤地劳作(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林辉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俯瞰位于河田镇的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区(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林辉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长汀县三洲镇红旗岭,当地农民兰林金和儿子一起种油茶(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林辉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一角张杰陈天长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