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了一个叫火焰山的地方。该地不但自然环境相当恶劣,严重缺水,更可怕的是长年燃烧着熊熊大火,必须靠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将其煽灭。
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取经确实经过了火焰山。但他没被自然环境困住,反而是被人困住了。
火焰山存在过一个汉人统治的西域古国
火焰山位于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里存在过一个西域古国——高昌,其都城就坐落在火焰山脚下。
高昌东依大唐,地处丝绸之路最繁忙的中道,地理位置优越,为西域最大的国家,且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本来,西出玉门关就是胡人的世界,汉人非常罕见。但是高昌的最高统治者居然是汉人。
这还要从西汉时说起,当时为强化边疆地区治安,汉宣帝抽调了大量无仗可打的官兵组成生产建设兵团,带着家属到西部的车师国故地去戍边屯田。
到汉元帝时期,这些官兵已在那片荒漠之地建起了美丽的家园,人称“高昌壁”,后简称为“高昌”。
在南北朝以前,高昌一直受中原节制,直到当地的汉族大姓阚氏在西域强国柔然的帮助下建立“阚氏高昌”后,就彻底断绝了与中原的关系,自立为国。
但其对内依然发扬传承汉族文化,信奉佛教。
公元年,高昌已由最初的阚氏,经张氏、马氏、到了麴(古姓)氏。玄奘就是在这一年走出长安,经瓜州、伊吾抵达了高昌。
高昌王不放行,玄奘绝食
高昌国王麴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玄奘曾在凉州讲经一个多月的事,早已传到了他的耳中。因此当玄奘抵达高昌时惊讶地发现,一国之君麴文泰居然亲自到城门迎接,态度恭敬万分。
然而玄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进去,麴文泰就没有放他走的意思了。
图高昌古国遗址
在皇宫后院的宝帐中,麴文泰显示出极谦卑恭敬的姿态,与王后一起对玄奘实行了礼拜。《三藏法师传》中,对这位国王当时激动的言语进行了记载:
“自从知道法师的大名,手舞足蹈,就请留在高昌。高昌僧徒虽少,也有数千,都可以手持经卷侍奉左右,法师留在高昌,举国之人都可以听从教诲。”
然而玄奘却谢绝了国王,执意要继续西行。
国王继续挽留他,态度由最初的请求,渐渐变成了威胁:从“弟子敬慕法师,一定要留下法师来供养”“本国没有导师,所以委屈法师留下来指引迷途的众生”“……”
一直到下最后通牒:“法师务必留下,否则只能遣返大唐。”
而玄奘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没有过丝毫动摇,他在丢下一句“我西行只为求法,国王或许可以留下我的躯体”后,就闭口不言,并采取了绝食的对策。
一天、两天、三天,直到第四天,玄奘对王室成员们轮流送来的斋食都无动于衷,眼看已经奄奄一息了。
麴文泰没想到这位大唐来的高僧竟如此执拗,生怕他会真的饿死在此。于是,国王最终屈服,对几近昏迷的玄奘说道:“任凭法师西行,但请早进斋食啊。”
一王一僧结为兄弟,互许承诺
麴文泰对这位舍身求法的高僧愈发敬仰起来,于是二人在佛祖面前跪拜,结为兄弟。国王答应:将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玄奘西行;玄奘也答应:从印度求法归来,在高昌讲经三年。
然而国王实现了诺言,玄奘却没有。他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机会了——因待他从印度归来时,这个小国早已不复存在。
在麴文泰为玄奘准备行装的这段时间,玄奘在高昌进行了一个月的讲经。
听者甚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寺庙僧人,无一不用心听从法师的教诲。每次开讲前,国王都手执香炉,在前方引路。
麴文泰确实动用了举国之力帮助玄奘西行。
据记载,他为玄奘准备了足够支持二十年的路费、衣服三十套、抵御寒冷和风沙的手套及面罩、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马三十匹、随从二十五个、剃度的徒弟四个和高昌官员一名。
此外,麴文泰还分别写信给西突厥可汗和沿途的二十四位国王,托其关照玄奘,护送法师出境。
一切准备就绪后,玄奘与西昌王挥泪而别,举国民众皆来送行,场面甚是壮观且感人。玄奘在《三藏法师传》中动情地写道:
“我十岁时父母双亡,只能栖身佛门,二十年来四海为家,飘零至今,何曾有过这种亲情?”
高昌王暗投西突厥,设关卡于丝绸之路
其实麴文泰之所以想要留玄奘在国内讲经说法,是有苦衷的。
当时的高昌国,正面临着重重危机:其北面是草原霸主突厥人,东面是国力强盛的大唐。到底归顺谁,令麴文泰感到很苦恼。
尽管当时,大唐统一大局的趋势已很明显,但西突厥控制着整个西域,包括富庶的高昌,只要他们稍不满意,就可以踏平高昌这个小国。
所以一筹莫展的麴文泰感到,高昌急需一位智者来指点迷津,于是才将目光锁定在了玄奘身上。
如今智者已经西去,失去精神导师的麴文泰只好直面纷杂恼人的世俗。他心里其实是有小算盘的:
因为他的父亲,即高昌上一任君主麴伯雅,因为过分亲隋,而惹怒了保守派发动政变,导致丧国六年。
麴文泰忘不了这段耻辱的历史,因此内心更偏向归顺西突厥。但当时他的身边,尚有另一位智者存在,即名将张雄。
张雄能征善战,祖辈就是习武出身。在麴伯雅逃往西突厥那些年,他一直护驾在侧。
张雄很有战略眼光,他和麴伯雅的想法始终一致——归顺中原。因此麴伯雅去世后,张雄继续辅佐麴文泰,建议他与大唐搞好关系。
起初,麴文泰是听的,还于贞观四年进京朝见了李世民。
但自从公元年张雄去世后,麴文泰开始受到周围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怂恿,在暗地里搞起了小动作。
他不仅背地里投靠西突厥,还干了些损害大唐利益的事,甚至在丝绸之路上设起关卡,阻断了西域商人与大唐之间的商品贸易。
唐太宗命侯君集进剿,高昌一日被灭
唐太宗于是派使者到达高昌,对麴文泰的所作所为发出严重警告。麴文泰却不屑一顾地回复道:“鹰飞于天,雉窜于篙,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
这句话大大惹怒了李世民:好个小小的高昌国,给你机会改过认错,你却如此嚣张放肆!
据说高昌只有区区名兵将,麴文泰何以猖狂至此?除了背后有西突厥撑腰外,还有大唐太过遥远的缘故。
这地理上的距离让麴文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他可以割据一方,长期当他的小国王。
只能说,他完全低估了李世民的实力与野心,这林中“大虎”一旦被惹怒,整个森林都别想清静了!
公元年,唐太宗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进剿高昌。侯君集是何等人物?乃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也。
侯君集亲率20万大军越过沙海,经过了长达7个月的急行军后,到达高昌城下。
麴文泰没想到李世民真的说来就来,他被吓得不轻,于是赶紧向老大西突厥求援。没想到西突厥深知大唐的威力,居然弃这名常年给自己上贡的小弟于不顾。
可怜的麴文泰,手中只有区区小兵,哪里是声势浩荡的20万唐军的对手,结果竟被吓得当场吐血而亡。唐军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攻陷了高昌都城。
不知九泉之下的张雄和麴伯雅若知道高昌最终被麴文泰搞到灭国后会如何作想呢?
尾声:玄奘的遗憾
麴文泰死去的三年后,即公元年夏,如愿抵达印度并取得真经的玄奘即将返回阔别多年的大唐。
印度国王大力支持他乘船从海路返回中国,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然而玄奘依然选择了陆路。
因为他还记得十七年前,与结拜兄弟高昌国王的约定——到高昌讲经三年。如今,到他履行诺言的时候了。
然而,当玄奘来到和田时,遇到了一个从高昌到和田做生意的商人。玄奘跟他打听麴文泰的消息,商人踌躇了一会儿,遗憾地告诉玄奘:
高昌国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唐管辖的唐西州。而他的结拜好兄弟麴文泰呢,早在唐太宗发兵进剿高昌时,就病发而亡。
这个消息对玄奘来说简直犹如晴天霹雳,他难过了很久。
麴文泰与高昌对他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当年若没有麴文泰的倾国相助,玄奘很可能就没法抵达印度,更别提取回真经了。
玄奘最终决定,绕道天山南路返回长安!因为他再也不想经过高昌那个伤心地了。
没能报答结拜兄弟麴文泰的恩情,到高昌讲经三年,是玄奘此生最大的遗憾。
与麴文泰分别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兄弟两人,一王一僧,抱头痛哭。他们心里应该清楚——如今一别,此生可能再难相见。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