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猪年币说猪——年画里的“猪”
年画,由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衍生而来。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字,可见距今多年前,古人便有了“年”的意识。“年”又称为“岁”“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也就是说,农民收割完成熟的五谷,一年终了,新年开始。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关系到国泰民安。所以,中国人自古就异常重视过新年。农历新年,人们喜气洋洋,很多庆祝活动都带有“年”字,比如“年夜饭”“拜年”“年画”等。
年画的产生
年画是过年时人们张贴在门窗上的图画,具有喜庆吉祥的寓意。年画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广义上来说,年画可以上溯到人类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对早期建筑的装饰。从实际意义来看,年画的出现肇始于汉代的门神。门神上主要绘有神仙、勇士、猛兽等,用来驱邪御凶,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贴门神的习俗。唐宋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年贴门神的风俗慢慢深入千家万户。明清以来,门神逐渐发展为年画,上面所绘的内容也日渐包罗万象,包括神话、历史、小说、世俗生活等。清道光年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其后,“年画”一词才逐渐流行开来。新的时代激发了艺术家的活力,创造出了更多更精美的年画。
年画上的猪
猪出现在年画上,最早是从明代开始的,此前的年画主要还是门神的形式。在古代农业社会,家猪是重要的牲畜,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年画上的猪一定是肥猪,象征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清代是年画的繁荣时期,有不少作品留存下来。四川绵竹年画是清代年画的重要代表之一。有名的《三猴烫猪》生动体现了绵竹年画诙谐幽默、意含讽刺的特征。这幅年画中,一只肥头大耳的猪正与三只猴子玩纸牌赌钱。这只猪衣着华丽,头戴高帽,面前堆着金银财宝。与此同时,三只猴子暗中换牌出老千,趁机“烫猪”(“烫”在四川话中,有“骗人”“糊弄”之意)。这幅画取材于真实生活,绵竹原来有一条巷子就叫“肥猪巷”。这幅年画构思巧妙,令人印象深刻,对过年时爱赌博的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猴烫猪》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常常出现在以西游故事为题材的年画中。清末上海木版年画《猪八戒招亲》,取自《西游记》中收服猪八戒为唐僧二弟子一节。画面中,猪八戒变为白面书生,前往高老庄迎亲。他的仪仗队是由猪组成的,分别在敲锣打鼓、吹号、举灯、撑伞人形的猪八戒与猪形的仪仗队,形成了有趣的反衬,使得画面既热闹非常,又略显嘲讽意味。清末杨家埠木版年画《火焰山》,是由牛魔王之子红孩儿的故事改编而来。年画左侧是唐僧被红孩儿关入火云洞中,右侧是猪八戒协助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红孩儿与孙悟空居于图画的明显位置,而猪八戒则位于画面下方,从中可见,猪八戒只是这个故事的配角。
↑生肖猪
著名艺术家冯骥才先生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保护中国民间文化。他主编的二十一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对年画乃至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冯骥才先生在总序言《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中提到,俄罗斯的博物馆收藏了一幅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猪羊一刀菜》。这幅画中,玉皇大帝劝上天为母伸冤的小猪崽们宽心,“猪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给人们的‘一刀菜’罢了”,所以不必向屠夫报仇。当时的劳动人民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以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自我宽慰。
除了这几幅以猪为主角的年画以外,其他有关猪的年画都是将猪作为画面的点缀。猪作为富裕的同义词,为普通民众所喜爱。比较常见的样式有,一头肥猪驮着一个胖娃娃,寄予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族兴旺的期望。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己亥(猪)年金银纪念币的背面设计图案,虽然一幅是写实家猪造型,一幅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猪造型,但两只小猪的总体造型都是丰满圆润,憨态可掬,也是以小肥猪的形象预示着新年的吉祥和圆满。
年画艺术题材广泛
中国年画历史源远流长,体裁完备,分布广泛,艺术价值极高。年画中蕴含了多彩的民间文化信息,承载了丰富的人文价值。而猪是中国民间财富的象征,不少年画中都绘上了猪的图案。年画上的猪一般都是鲜艳的火红色,白白胖胖,肥硕喜人,传递了过年时人们心中欢乐的心情,以及对祥瑞的渴望、对来年的期待。
年画具有乡土性与地域性,各地年画风格各异,南方年画细腻温柔,北方年画粗犷豪迈。此外,古代年画是木版印刷,这为促进我国古代雕刻印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与明清书籍印刷并行的是插画的兴盛。故而,不少年画都以当时的小说为主要题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木版雕刻技术日渐衰微,令人惋惜。不过新绘画技术的引进,为年画带来了新生,人们有更便捷的手段获得更漂亮的年画。
年画是我国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从侧面展现了历史与社会的变迁。而猪作为普通人生活殷实的象征,出现在年画上,表达了民众朴素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向往。
作者:李怡婕《中国金币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