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鲁迅先生评《西游补》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部著作很多人没读过原著,对这个爆火的国民IP的印象皆来自与86版央视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以及之后无数的改编小说、电影和动漫。
其实,《西游记》自明代成书以来,就风靡民间,也是当时的畅销书籍。有点闲钱的市井小民争相购买传阅,一时间洛阳纸贵。于是乎,当时的很多文人,也根据这个IP进行了各种同人创作。其中,《续西游记》《后西游记》以及《西游补》为公认的三大续书。
在这三本书中,《续西游记》讲得是唐僧师徒取到真经后回国的沿途经历,被鲁迅评为“尤为蛇足”;《后西游记》则是两百年后重取西经,但主人公变成了唐半偈、孙小圣、猪一戒、沙弥四人;只有《西游补》,是写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时间线上。
《西游补》的情节发生在《西游记》的“三调芭蕉扇”之后,讲述唐僧师徒一行人离开火焰山后,遇到鲭鱼精,孙悟空被拉入鲭鱼精的幻梦“青青世界”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
本书作者是明末小说家董说,其人天资聪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他家世显贵,幼年拜复社领袖张溥为师,还曾加入复社。后来清朝入关,明朝灭亡,他便遁入空门,专注于埋头写作。《西游补》大概成书于崇祯十三年前后,其时明朝气数已尽,时局衰败,整个中原大地乱象频生。所以书中多有讽刺明末时政,在其瑰丽玄奇的情节上塞了不少私货。
在董说的笔下,孙悟空这个角色与原著相比大有出入,更具有凡人气息。孙悟空变得优柔寡断、耽于情欲、甚至还封侯拜相,结婚生子。读完全书,你会发现,其实这是孙悟空的“成人”之旅。
孙悟空形象大颠覆
“情之魔人,无形无声,不识不知;或从悲惨而入,或从逸乐而入,或一念疑摇而入,或从所见闻而入。其所入境,若不可已,若不可改,若不可忽,若一入而决不可出。”—董说
孙悟空,在《西游记》原著中他本先天石猴出身,取经前为妖王齐天大圣,取经后为佛陀斗战胜佛。他的身份,跟凡人沾不上一点边。有人认为他是嫉恶如仇,乐于降妖除魔、为诸多不幸的国家拔除恶势力,解救人民于倒悬的英雄;也有认为他谈不上嫉恶如仇,只是受困于紧箍咒和佛门势力,本质里其实还是一只妖候,不然无从解释他在取经路上随意取人性命,却放过许多恶贯满盈但有人撑腰的妖怪。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许多人对孙悟空的认知皆不相同。但无论认为孙悟空是英雄还是认为孙悟空是妖魔,我们都得承认孙悟空自是个爽利的人物,在原著中也没沾染上半丝情欲。妖魔神佛皆是他,唯独凡人不是。
但董说在《西游补》里对孙悟空这个形象进行了颠覆。
他是这样形容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四万八千年俱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人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西游》补者,情妖也;情妖者,鲭鱼精也。”
作者董说认为,原著里的孙悟空是妖魔神佛,是天生石猴,没有凡人的感情。但他要悟通大道,勘破情根,必须得先拥有这凡人的情欲。拥有凡人的情欲,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需,便是孙悟空的成人之旅。
为了让孙悟空“走入情内”,董说一共安排了四个情节。
情节1:孙悟空变成了酸秀才。在小说第一回合,唐僧师徒经过一牡丹花丛,结果花丛中突然蹦出一群少男少女围着师徒转悠。悟空看得心烦,便几棒子打死了。这事我们的悟空可真干得出来,在《西游记》第二十八回,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碾回花果山后,因自家猴群被猎人狩猎,遂施法术取了上千数猎户的性命。打死这几个聒噪的人,对他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然而这次孙悟空转了性子,他“拾石为砚,折梅为笔,造泥为墨,削竹为简”,还为这些人掉了眼泪,并写了一篇酸不可闻的送冤表给唐僧。他不仅要写,写完了自己还要念诵一遍,念诵的姿态像极了写完“大作”的秀才。
原文形容道:“(孙悟空)写成文字;扯了一个“秀才袖式”,摇摇摆摆,高足阔步,朗声诵念。”
这哪里是我们印象中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明明就是一个写八股文的酸腐文人。于是在一开头,孙悟空的形象就被董说改得体无完肤。
情节2:孙悟空变成了美娇娘在小说的第五至第七回合,讲的是孙悟空扮作虞姬,跟西楚霸王腻歪的故事。《西游补》书中有一处神秘的地方,名为万镜楼。此楼内放置数百万面宝镜,每一面镜子都通往不同的世界。孙悟空为寻唐僧,进入古人世界偶遇到黑炭头项羽。为了从项羽处套话,悟空变幻成虞姬,跟项羽玩起了角色扮演的游戏。不仅如此,他还哄骗项羽斩了真虞姬。
原文如下:“(项羽)斩了虞美人之头,血淋淋抛在荷花池内”。
试想,如果不懂人心,不知男女之情,孙悟空如何能装扮如此之像,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个情节里,董说把悟空假扮虞姬的神态风姿写得惟妙惟肖,仿佛真是一娉婷玉立的倾国佳人。这是对孙悟空这个形象做出的更大的颠覆。
情节3:孙悟空变成了大愤青在小说的第八至十回,孙悟空又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大愤青。他通过万镜楼穿越到未来世界,顶替病死的阎王爷审判奸臣秦桧。对于这个秦桧,本是神仙和唐朝来客的悟空不知为何恨得咬牙切齿,变着法地折磨。
秦桧在悟空手里,不是被“滚油海里洗浴,拆开两胁,化为蜻蜓”,就是被“一万名拟雷公鬼使,各执铁鞭一个,打得无影无踪”,要么就灌满一肚子脓水,不然就被泰山压成泥屑,总之怎么虐怎么来,整整折磨了两个章节。
后来,岳飞也到了地府,悟空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非要拜岳飞为师不可。这段情节,董说估计过足了瘾,那写得叫个酣畅淋漓,只是可怜我们的悟空,莫名其妙又多了个师傅。
情节4:孙悟空变成了孙丞相小月王鲭鱼精请孙悟空看戏,戏台上唱的正是《孙丞相》。戏里主角赫然就是孙悟空,讲他原来是和尚出身,后来弃佛入儒,读书高中状元,官至丞相,娶得娇妻,生了五个儿子,可谓是人生圆满云云。本来这事为鲭鱼精故意编排他,但令人惊讶的是,孙悟空竟在此刻迷惑了。不知孙丞相是自己,还是跟唐僧取经的孙行者是自己。
除了上述比较具体的情节外,董说在小说中也多次利用侧面描写的方式,颠覆了孙悟空的形象。比如第十回悟空在万镜楼中被红线缠绕,使出了浑身解数依旧不得逃脱,不禁泪如泉涌,哭喊叫道“师父,你在那里,怎知你徒弟遭这等苦楚?”;又比如因当年胡乱钻铁扇公主肚子,多了一个儿子波罗蜜王。不仅如此,读完整本小说,我们会发现孙悟空除了会点变幻的小法术以外,再无上天入地之能。
作者董说正是通过这些描写,对孙悟空这个人物进行了改造。收了悟空的神通,他自然不能肆意妄为,只能变回当初到处求人拜师的小猴子;增添了悟空的人性,一改往常霸气侧漏、半神半妖的形象,反倒变成一个气质柔弱、优柔寡断、渴望铲除奸臣,封侯拜相的酸腐文人。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一部同人作品上做如此之大的改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小说的主题思想。
《西游补》的主题思想
对于《西游补》的主题思想,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此书主旨为“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对于这一点,当今的学术界也是比较统一认同的,即假借梦境讽刺现实。
用我的话来说,无非是作者董说套着西游的壳,讲述自己午夜辗转的梦。
前文提过,董说身为明末清初之人,经历了乱世山河破碎的动荡。他看着自己深爱的祖国一步步灭亡却无能为力,只能通过遁入空门来避世,心中的哀伤愤懑之情自然不可言表。此书成于崇祯十三年,距离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煤山自缢而死,清军大举入关仅仅四年。所以可以得知,当时的明朝已积重难返,外有强敌女真,内有反贼闯王,整个社会已进入乱世。
在这种时候,董说这一介白衣,只能通过自己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同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他写这些文章并不是为了唤醒任何人,只是聊以自慰。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近现代不同,真正有文化有知识的群体都是儒家文人,而对于这群儒家文人来说,谁当皇帝都是一样。只要统治者要用儒家理论治天下,那么整个帝国依旧少不了他们的一席之地。
当然,乱世之中依旧有很多有风骨气节的文人,董说便是其一,并且他十分不耻和愤恨那些投降的朝臣。这些人,在董说的眼里便是如秦桧一般的奸臣。同样是卖国求荣,同样是不顾民族大义、苟且偷生,这类奸臣便应该如秦桧一样,受尽万般折磨,再遭千年唾弃。他梦想着有一位“岳飞”的诞生,能揽狂澜于既倒,拯救自己的祖国。
除了在书中讽刺痛骂奸臣以外,董说还批判了明朝后期的科举制度与皇帝的昏庸无道。他详细描写了头风世界考生放榜之后的丑态,那些考生有的疯,有的傻,有的苦,有的笑,简直是《儒林外史》的现场。
他假借太上老君之口评论当时的文人:“一班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肺、无骨无筋、无血无气之人,名曰秀士,百年只用一张纸,盖棺却无两句书!做的文字更有蹊跷混沌:死过几万年还放他不过,尧、舜安坐在黄庭内,也要牵来!”至于皇帝的昏庸无道,则是在第二回通过“大唐新天子太宗三十八代孙中兴皇帝”与其宠妃朝臣的尬奢尬靡达到目的,这里就不再累述。
于是,为了达到上述的几个目的,孙悟空的形象必须做出改变。如果是无情之人,如果是原来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他怎会耐烦看这些凡人间的纷纷扰扰,甚至亲涉其中,惩奸臣拜良将,活得像个无助的书生。作者董说只是借着孙悟空的奇幻经历,把梦里的青青世界,现实的大明王朝给展现出来。
当然,孙悟空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依旧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悟空的身上看出董说的几分影子。小说中孙悟空是被鲭鱼精迷入幻梦之中,并且越陷越深,到最后竟然不知自己是孙行者还是孙悟空,颇有几番庄周梦蝶之感。在文中,悟空曾被救过两次。一次是在万镜楼被困,自己心神化为老人救了自己;另外一次是在文末结尾,虚空尊者相助,对悟空当头棒喝才叫醒了他。
这两次相救,前一次符合董说“救妄心者,正是真心”的理论,后一次表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这两个想法互相矛盾,却又是董说本人的真实映射。他面对时局充满了无力感,只能隐居山林古刹求清静,三十年不至城市,在书中追求自己的梦中世界,希望再不起妄心。然而他并不能真正斩断俗缘,在所著的文章中总是不自觉嘲讽世事,六贼复起,心猿难定。他想自我拯救,却终究堪不破迷障,需得有第三者来点醒自己,告诉自己时移世易。
他在书里感叹宫中一座珠雨楼台的词又何尝不是他的内心写照。
“只见一座珠雨楼台,一望荒草,再望云烟;鸳鸯瓦三千片,如今弄成千千片;走龙梁、飞虫栋,十字样架起;更有一件好笑:日头儿还有半天,井里头、松树边,更移出几灯鬼火。”
所以,《西游补》不仅嘲讽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是作者对自己进行的一番自嘲。世人皆历经磨难,回头看,无非是人非物换,临到头来终究不过是梦境成空。心猿总归凡人有,神仙自然半点无。
关于中国神仙形象的一点思考
在我国的文化作品中,神仙的形象总是充满矛盾的。无论是传自汉朝的牛郎织女故事,还是元明大量兴起的杂剧小说—比如《天仙配》(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劈山救母》(分别为杨戬劈山救母与沉香劈山救母)等等,里面的神仙既渴慕感情,又禁止感情,尤其是爱情。在各种以神仙为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熟悉概念:“神仙与凡人相恋是触犯天条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神话传说,比如著名的希腊神话,整个神话简直是奥林匹斯神系的家庭混乱史。我们的神仙,往往讲究忘情绝欲。这一点,大概是根据佛道两教修炼要求以及人民自身需要而来。
一方面,佛道两教修炼首先得屏除杂念,做到“心静”或“禅定”,方可更上一层楼。像《西游记》里的心猿一词,便出自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道教早期经典之一。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期盼神仙在履行自身职责的时候能做到铁面无私。铁面的前提,当然是无私。
然而神仙的概念既然是由人提出来的,人必定有私心,神仙自然也会有私心。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神仙们一边在强调不能谈感情,一边又在渴慕感情,这其实是我们的矛盾心理在作祟。既希望神仙对其他人无私,又希望对自己另眼相看,这大概是人之常情。
所以神仙这一特殊形象的塑造,终究由人来决定。因为人们期盼有人能保佑风调雨顺,所以有龙王与雷公电母;因为期盼再活一世,所以有判官阎王;因为期盼着爱情,所以有仙女下凡。我们甚至希望神仙真实存在,因为他们的存在代表着我们凡人不能企及的境界:长生不老,无所不能,没有烦恼,真正的大自在、大逍遥。
所以,不管是《西游补》里的孙悟空,还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亦或是《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都只是反映出不同的人对这个形象不同的期待而已,我们应该大方接受,更不必大加批评。
回到《西游补》此书,虽然书中的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大相径庭,但内涵实质其实并没有改变,皆是以神仙妖魔的故事为幌子,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所以,《西游补》在大量魔改的情况下依旧被列为三大续书之一。
读一本神魔小说,品人间世事百态,何乐而不为?
文/叶子听禅
图/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