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黑熊和红孩儿之后,这里要聊聊取经的计划,也就是说取经路上的妖魔有计划内的,也有计划外的。当初灵山上,如来佛祖安排观音去找取经人的时候,是这样吩咐的:“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

观音菩萨和惠岸行者开始了超低空飞行,那么这一路上,所有的妖怪菩萨应该都清楚了。有些妖怪本领低微或者身份特殊不用考虑:比如青龙山的犀牛精、七绝山的蟒蛇精、白骨精;还有本来不惹麻烦的黄狮精等等。而有些妖怪在菩萨低空飞行的时候根本不存在,他们都是后来某种原因出现的,属于意外情况,属于计划外的妖怪,比如黄眉老佛、青牛精、金角银角、九头元圣这些,一个比一个厉害,弄不好就要惊动三界。对于这些临时性的妖怪,佛教其实是没有准备的。

而还有一些妖怪其实佛教是有想法的,可以通过取经,把问题解决,这些就是取经计划内的妖怪了。比如狮驼国的大鹏,佛教是要收服去的;比如野生的优秀妖怪黑熊是可以利用的;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黑社会组织,佛教是要要招安的,这个组织的首领就是牛魔王。

牛魔王掌管着火焰山、积雷山,儿子管着六百里号山,弟弟管着解阳山,应该说牛魔王就是一个黑老大,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还有两个漂亮媳妇,结交了很多道上的朋友,黑白两道通吃,活的极为潇洒。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牛魔王应该属于仙家的范畴,或者叫妖仙。

其实,很多影视作品在讲西游记的时候,认为取经的主角是唐僧,三个徒弟是保护唐僧的。但是,我读完几遍原著之后,有个感觉,这个唐僧根本不用徒弟保护,那是佛祖的二徒弟,身份显赫,天上又有五方揭谛、六丁六甲、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珈蓝保护着,他能出事吗?他最多需要2个仆人,八戒和沙僧足以了。所以,猴子表面上是保护唐僧的,其实我个人猜测,猴子是带着佛家的秘密文件的。佛祖和观音肯定,在某个时候,给了猴子一份执行计划,让猴子在这一路上办几件大事。这种大事分两种,一种是把一些国家变成亲佛的,比如乌鸡国、车迟国、朱紫国等等,关于这些国家的问题咱们后面也会详细的聊;第二种就是抢地盘拉小弟,要把一些属于仙家的妖魔领地抢过了,顺便规划几个仙家的妖魔。起码这个黑名单里有黑熊、红孩儿、牛魔王和大鹏。

那个这个执行计划究竟是什么时候给猴子的呢?我感觉大概是鹰愁涧收完白马之后。看看原著: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甚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

我估计菩萨除了说了这些废话之外,还给了猴子一个定心丸,也就是完成这些任务,最后得到佛家的职位。

那么猴子这一路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

猴子在西行的路上,其实才是各种事件的主导。首先说,该走哪条路,唐僧根本不知道,只有猴子带路。每次到了一座高山,唐僧都吓得尿裤,而猴子确实泰然自若的。举个例子看看:夜住晓行,将半月有余,忽又见一座高山,真个是摩天碍日。三藏马上心惊,急兜缰忙呼行者。行者道:“师父有何吩咐?”三藏道:“你看前面又有大山峻岭,须要仔细堤防,恐一时又有邪物来侵我也。”行者笑道:“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

其次,猴子这一路上对于取经要发生的事情非常熟悉。比如唐僧在无底洞那回故事里病了,给唐太宗写遗嘱,看看猴子是怎么说的: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老师父不曾听佛讲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躧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读到这里的时候,读者应该能隐隐感觉到,猴子是知道很多内情的,这种事恐怕连唐僧自己都不知道。

再次,猴子对于路程的远近也比较明白。比如在火焰山那段的时候,有一段对话,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莫乱谈!若论斯哈哩国,正好早哩。似师父朝三暮二的,这等担阁,就从小至老,老了又小,老小三生,也还不到。”

还有,猴子对于取经的一些规则也很明白。比如在灵山上有个独木桥,唐僧和八戒都不敢走,但是猴子坚持必须走,行者按住道:“这是甚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

所以,种种迹象给人感觉是,猴子是这四人里最明白取经规则的人。除了上述事情,还有一个情节则更直接。就是收了八戒之后,他们路过浮屠山,遇到了一个乌巢禅师,禅师说了一段谜语,最后几句是:“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这里基本讲了八戒是负责挑行李的,前面还要收个水怪就是沙僧了。那个石猴知道西去的路途。猴子听完之后,抡起棒子要打乌巢禅师,但是这个世外高人也是一个法术就把猴子摆平了。大概是猴子被人家说穿了秘密,有点恼羞成怒的样子。

乌巢禅师的这个谜语,其实很值得研究,可以看出很多西游记当中的事情,也是后面故事的引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