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再读《西游记》是为了拼凑几篇文章,好糊弄几块钱稿费。然而这一读,却再也放不下了。
一、《西游记》中的幽默
1、
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只见门外一个少年男子,推一辆红车儿,住在门旁,叫声“卖糕!”大圣拔根毫毛,变个铜钱,问那人买糕。那人接了钱,不论好歹,揭开车儿上衣裹,热气腾腾,拿出一块糕递与行者。
呃,少年,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你被猴耍了……
2、
著名的女儿国,太师来为国王说媒,三藏低头不语。
八戒说:太师,你去上复国王,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绝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快些倒换关文,打发他西去……义正言辞吧?足以羞煞太师和女王吧?
然后二师兄还有下半句:留我在此招赘,如何?
神转折啊!
3、
悟空以及众救兵的兵器都被独角兕用金刚琢套了去,悟空准备去偷。
哪吒说:今已天晚,不若安眠一宿,明早去罢。
悟空笑道:这小郎不晓世事!那见做贼的好白日里下手?似这等掏摸的,必须夜去夜来,不知不觉,才是买卖哩。火德与雷公道:三太子休言,这件事我们不知,大圣是个惯家熟套……
火德与雷公,说好了的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呢?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二、《西游记》中的人性
西行路上,悟空可谓劳苦功高,降妖除魔,出生入死,屡屡以身犯险。可是唐僧却总是对他张口“泼猴”闭口“猢狲”的骂,动辄撵他走,念紧箍咒。
悟空正在和妖怪拼命,唐僧说,八戒,你去取了行李,我们走,他就算再来,我也不要他了。
悟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八戒说: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
三藏说:悟空,怪不得八戒咒你死哩,原来你全无相亲相爱之意,专怀相嫉相妒之心。
悟空:师父虐我千百遍,我待师父如初恋。
圣僧,你也须《红楼梦》里贾赦口中的那个婆子针一针了。
职场经验告诉我们:劳苦功高不一定受重用,俯首帖耳领导才喜欢。
三、《西游记》中的黑暗
1、“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唐僧的金身正果,主考官如来和监考老师观音,请了十几位神仙和神仙的坐骑下凡来,占山为妖,以完成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功德圆满,这些神仙和神仙的坐骑下得凡来,基本上都是以吃人为生,有多少无辜百姓为了唐僧的金身正果丧了性命?
2、妖魔可以随便虐杀百姓,甚至于如来的娘舅在灵山脚下,吃了狮驼国满城的百姓,也安然无事。但是只要他们把主意打到了唐僧身上,立刻就会有大罗神仙出面收拾了他。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官官相护”?
四、《西游记》中的智者
隐雾山的一个无名小妖,在主子豹子精盘算着要吃唐僧肉的时候,告诉他,唐僧肉吃不得,否则早被别人吃了,也到不了我们这里。
豹子精被唐僧肉的神奇疗效迷昏了头,不顾小妖的良言相劝,执意要拿了唐僧来,结果被悟空三两下就要了性命。
南山大王,下辈子,一定要读好逻辑学!
五、《西游记》中的隐喻
1、唐僧师徒五人与五行:第八十九回,“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金、木、土分别为孙悟空、猪八式和沙和尚;唐僧为火,专克悟空的“金”,白龙马属水。
2、第十四回,悟空打死的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眼、耳、鼻、舌、意、身”代表了悟空的六根,孙悟空打死六贼,寓意去除杂念,六根彻底清净。
3、六耳猕猴是悟空的心魔。六耳猕猴出现之前,悟空遭遇到了太多的不公平,为了救唐僧打死强盗,唐僧却为六强盗做祷告:好汉到阎罗殿告状,他姓孙,我姓陈,切莫告我取经人!也不干八戒、沙僧事,只告行者。
至此,原文道“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及再次撵走悟空,六耳猕猴出现,六耳猕猴之后,师徒基本上没有再反目过,唐僧也没有再念过紧箍咒。
六、什么时候念紧箍咒?
大致汇总了一下,《西游记》中唐僧念了九次紧箍咒:
第一次是在第十四回骗悟空带上紧箍后,做的试验,看看这个咒是不是真这么灵,这次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毕竟悟空撇下唐僧跑了在先。
其他八次分别是:观音院失袈裟念了一次;
三打白骨精念了三次;
乌鸡国受猪八戒挑唆念了一次;
乌鸡国为分辨真假唐僧,猴子主动要求念了一次;
真假猴王前,因打死强盗念了一次;
为分辨真假猴王又念了一次;
再去除为了鉴别真假念得两次,其他六次基本上没有一次是因为悟空做错了什么或者不服管教才念得,都是因为唐僧心情不爽或者有人挑唆才念得。
所以,讨好领导很重要,和同事处理好关系也很重要。
再读《西游记》,忽然发现,《西游记》成了一本读不完的书,她的深刻含义使每一位读者在每一种状态下,都能读出不一样的滋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