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发展历史:戏说其实是群说,改编原来是本源《西游记》是四大名著当中的一部神魔演绎小说,也是古代神话演绎故事当中的代表作品。但有趣的是西游记故事却是古代演绎故事当中最为复杂的一个故事体系,前后有九百多年的演进历史,而《西游记》的出现则是这个故事体系演进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其中经过了非常漫长的演化过程,各种民间故事版本层出不穷,是古代民间故事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西游故事的演进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吧。一,最初的西游故事与唐传奇之间的融合《大唐西域记》作为纪实史料,由玄奘弟子编辑整理而成,主要记载了玄奘法师西行的进攻,由于取道西域,玄奘经过了许多无人之地,见到了许多自然奇观,通过记叙,就出现了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地名,比如“五百蝙蝠洞”“火焰山”等,由于是整理记录,一些比较传奇的见闻也会被记录下来,比如玄奘西行当中遇见的许多异国他乡,这些记录大部分被一笔带过,有着很强的传奇性质。唐传奇本身的主要内容就是志怪鬼神,比如《古镜记》与《开元天宝遗事》等,宗教故事原本就是唐传奇的基本故事素材之一,所以《大唐西域记》本身就是良好的文学素材,于是《新唐语》等书籍开始收集有关唐玄奘西行的奇闻异事乃至民间传说故事,甚至《太平广记》等书籍也记载了这些内容,这个时期还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书出现,后来还有《三藏取经变文》出现。虽然唐时期的西游故事并没有被后世作为素材,但加深了西游故事的奇幻色彩,为后来西游故事传奇化准备了条件。二,宋代话本故事,西游演绎故事的早期版本宋代时期的故事当中出现了关于唐玄奘带领弟子西行的故事,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大唐取经诗话》,而此书的全称又叫做《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这本书讲女儿国与鬼子母国的民间故事传奇化,还为唐僧安排了七位弟子,其中第七位便是一位白衣秀才,是一位法力高强的得道妖王,而他的绰号就是猴行者,并且自称是花果山的猕猴大王,行动敏捷如猴,活了两千多岁,前来护卫大唐玄奘前往天竺,兵器则是一把铁杵。在这个时期的西游故事当中,降妖并非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仍然是西行所见到的奇异景色,比如皆为树木的树人国,有麒麟奔走的狮子林,群蛇相行的虵子国,当然也有两段伏妖故事,一段是诛杀白虎精,另一段则是关于九龙池降鼍龙的故事。《大唐取经诗话》当中也出现了沙僧与八戒的原型人物,沙僧是一位凶猛的河边妖怪深沙王,而故事当中有一名小行者非常有可能是猪八戒的原型,这名小行者曾被人施法变为一只驴,幸好白衣秀才及时出手与对方斗法,才将其解救。三,元代戏曲评话铸造了西游故事的基本模板自从《大唐取经诗话》之后,西游故事脉络开始更加清晰,由于《大唐取经诗话》的主体内容大部分还是教化故事,所以本身故事还不足以广为流传,但其中的人物成为了主要素材,比如金朝时期就已经有“猕猴王大闹蟠桃会”等故事了,元朝时故事内容更加详细,而这个时期的早期孙悟空形象还有着家族化背景,有三个兄弟与两个妹妹,有趣的是由于是作为妖王,这个时候的猕猴王形象已经开始接近后来《西游记》当中的美猴王形象,越来越像猴子。元代西游戏曲出现,开始广泛推广这些西游故事,比如《劝善戏文》等戏曲演绎,已经将孙行者与猪八戒列为了主要的西行护送者,当然也存在版本冲突,比如有些孙行者还曾为白猿,猪八戒也有时叫做猪百介,有趣的是在元杂剧版本西游故事中,孙行者法力其实还不如猪八戒高强,这个时期杂剧当中已经明确出现“西游”这个字眼。民间影响力不断扩大,各种文人参与改编,据说丘处机也曾参与其中。四,明代《西游记》将故事定型吴承恩结合了多种版本的西游故事,开始将其统一整编。明代时期的西游故事已经版本成熟,主要角色的故事都已经成熟,孙行者虽然已经被称为齐天,而猪八戒与沙僧的形象也已经出现,唐僧的身世也有了详细的民间故事版本,就连佛道文章都有从宗教角度看西游故事的论述文字。吴承恩对于西游杂剧评话故事进行了删减改编再创新,最终形成了《西游记》这部名著,而之后的西游故事也就不再参照吴承恩之前而是以《西游记》为主了。《西游记》这本书本身就是对前人的一种改编的结果,是结合时代对民间故事的再演绎,而之所以现代影视作品可以对《西游记》进行多种解读改编,本质上还是由于西游故事本身就是群体创作的一种结果,虽然有了吴承恩的定型,但吴承恩所依照的故事基础仍然是群众创作,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游故事也势必会增加更多的新内涵。不是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吗?“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其实故事演进不是仅一个作者就能改变的,实际上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结果。不过以何种形式改编并不重要,如何使得改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契合,创作出更对现代文化有影响力的新故事才是演绎故事的正确发展方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