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表姐曾经为大家推荐过一部讲述西藏人文风光的纪录片《第三极》。
摄制组不远千里的深入藏区腹地拍摄取景,再加上4K超高清摄影技术拍摄出的西藏自然风光,每一帧都如诗如画,让人无限神往。
看完这部片子,我也好像是经历了一次净化心灵的旅程。
而就在最近,央视又把将镜头对准了遥远的新疆。
那里是美丽的——
天山脚下AttheFootoftheTianShan
这部全方位纪录新疆人文的纪录片是由曾经拍摄过《第三极》《香巴拉深处》的主创团队操刀。前后拍摄耗时三年,跨越四季,摄制组辗转总行程超过了15万公里,最终才得以完成。
从冰川雪原到山河沙漠的自然风光,再到新疆的人文风情和历史传承,都被一一呈现在镜头当中。
关于新疆,纪录片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便是——
它的自然之美。
新疆,位于中国的西部边陲,占地面积万km,与八个国家接壤。
这里是亚欧大陆上离大海最远的地方。干燥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加上雪山上融化的泉水,造成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气候变化。
亘古长存的冰山雪域。
广袤无垠的草原腹地。
壮阔粗犷的戈壁沙漠。
柔美细腻的绿洲森林。
在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矛盾的极端地形,高耸蜿蜒的天山山脉将这里分割成为气候截然不同的北疆和南疆。
除了美到窒息的新疆美景之外,纪录片还为观众展现了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文之美。
纪录片的第一集标题为《家园》,讲述了新疆人民千百年来生存的家园故乡。
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这里有一片著名的杏花谷。
每年的春天,杏花便会开满山谷,让这里成为人间仙境。
但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萨克族人们来说,他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牧场转场。
哈萨克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每一个哈斯克牧民家的孩子,成长的第一课都是学习如何骑马。
四岁的阿依布兰,因为他马上就要面临去乡里上学,父亲希望他上学之前要学会骑马。
为了学习这项基本技能,年幼的他吃了不少苦头,甚至脸上还多了一条长长的伤疤。
可哭过之后,他又得重新站起来,他拒绝了父亲的帮助,倔强得表示:
不用大人教,我自己能行。
尽管因为个子还太小,连马镫都够不到。
但不服输的阿依布兰想出了站在树上再跳上马背的办法,这是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技能和天赋。
一旦坐上马背之后,小阿依布兰就无师自通得挥着马鞭,尽情地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而对于成年哈斯克族的牧民们来说,他们必须得在这个春天完成一次长达两个月的游牧迁徙。
牧民们要赶着上百只牛羊,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追逐着当季最好的草场。
哈萨克族的牧民转场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他们逐水草而居,因时而动,南北转场,也因此哈萨克人被成为:
世上搬家最勤的人。
天刚蒙蒙亮,牧民也木里哈就得准备出发,在邻居的帮助下将毡房捆上马背,然后去往天山深处。
每一次转场,牧民都要驱赶着数百只羊,穿过一条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道:
车师古道。
这是新疆历史最悠久的古道之一,它是连接天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它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游牧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空旷深远的大山里,牧民粗重的呼吸,牛羊牲畜们的嘶鸣,伴随着清脆的驼铃和马蹄声……组成了一曲哈萨克民族的游牧之歌。
跟随游牧民族的脚步一直往北走,就来到了天山北部的禾木乡。
这里是中国西部最北的乡村,常年严寒,冬季的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40度,积雪厚度达到一米之高。
每到大雪封山之时,却是当地的图瓦族的孩子们最开心的时节。因为常年积雪,让这里的孩子们发明了一种最简单快乐的游戏方式:
跳雪。
穿过一米深的积雪,然后小心翼翼的爬上房顶一跃而下,享受这种跌入雪地的刺激感。
而对于成年图瓦人们来说,他们更热衷于一项传承数千年的运动:
滑雪。
禾木乡所在阿勒泰地区是滑雪运动的发源地,图瓦人在那里至今保留着纯手工制作滑雪板的技艺。
滑雪板选用上好的白松木,然后再用马小腿皮做成的皮绳打结固定在木板上,就成了质量最好的滑雪板。
不过要想做出最好的滑雪板,还需要一项在木板上套上一层马腿毛皮。
马毛在下坡滑雪时是顺茬,可以减少阻力,加快速度,但到了上坡时,马毛的方向便了逆茬,会增大摩擦力,让滑雪者站得更稳。
而对于每一个成年图瓦人来说,他们最享受的是每年冬天,从当地最高的一座上峰滑下来时的快感。
尽管海拔超过三千米,而且全是陡坡,对于踩着滑雪板的图瓦人来说,登上山顶都很艰难。
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他们维系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如果说纪录片的第一集是聚焦新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纪录片的第二集《成长》则将视角对准了新疆人的生活。
虽然地处遥远的边疆,有很多极端的自然环境,但对于现代的新疆人来说,这里的生活其实与外部世界一样充满生机和趣味。
天山南麓的吐鲁番盆地,这里被叫做:
火州。
大西洋的雨水被天山山脉隔绝开来,造成了这里炎热的气候,水汽稀少,夏天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3度。
也正因为这种极端的气候,这里会成为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的火焰山。
很难想象,在这片火州之下,却会一群维吾尔族人竟在这里安家落户,世代繁衍。
这里叫做三堡乡。
因为光照充足,这里的葡萄甜度更高,晒出的葡萄干更是闻名全国。
因为河流稀少,当地人学会了将冰山上的冰川水引入村庄田野,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灌溉系统:
坎儿井。
最奇妙的是——
白天的吐鲁番虽然温度很高,但到了晚上,热气散去,这里又会变得很凉风阵阵。
对于当地人来说,晚上在房顶上睡觉,享受着凉风拂过的丝丝凉意,无疑是一天当中最惬意的时刻。
虽然今天有了空调,但是哪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在屋顶睡觉的习惯。
南疆喀什。
中国版图上最西边的大都市,这里有22万维吾尔族居民在这里世代生息。
两千年前,就有商人驮着丝绸抵达这里,这里成为向西进入中亚、欧洲的交通要道之一,茶叶也成为了丝路贸易的核心商品。
而在喀什城里的一角,有间百年老茶馆。
茶馆曾经几经易手,最终却在现任老板买买提吾斯曼的手中活了下来。
不知多少年了,每天一大早,买买提都要提前赶到店里,为老茶馆的茶客们烧开第一壶茶。
喀什人爱茶,但茶喝的却也随意。
茶馆里,几张桌子或者直接在大木床上面铺着毡毯,再摆一张小茶桌,一壶三块钱的热茶,加上自带的馕饼,就能让人们坐好久。
夏天的时候,人们一边乘凉,一边喝茶吃馕,家长里短、故事八卦,随茶香一起润了心田,还有几分惬意和随性。
茶馆里有一位老顾客,维吾尔族老人吾布力艾买提,他住在距离喀什老城有二十多公里的乡下小镇。
可即使这样,他也每天都要到老茶馆喝茶,对着镜头他说:
我上年纪了,一个人在家呆着精神会出问题的。
我也没办法,我没有儿子,只能跟大家聊天解闷,这里各种消息都能听到。
这座老城里的小小茶馆,犹如丝路上结出的果实,又变成新的种子,在人们心头发芽。
整部纪录片一共5集,一共讲述22个新疆人最日常的故事。
片中所选择的人物,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镜头记录下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梦想和追求,折射的也是这种生活的素朴光泽。
每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都是一种视角,一个窗口,试图带领观众近距离走近天山脚下的新疆人,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
正如《天山脚下》总导演祝勇说的一样:新疆的美,隐含着中华文化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和智慧。
看完这部纪录片,很多人会跟表姐想的一样:
新疆太美了!想去新疆旅游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