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火焰山,没有绿色,没有花朵,只有绵延的戈壁、炙热的高温和肆虐的风沙。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吐哈石油人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铸就着自己的稠油梦。

5月23日--鲁克沁油田

5月23日一大早,我们前往鲁克沁采油厂采访。启程前,就听说过鲁克沁石油人的艰辛故事,脑海里浮现的是他们夏日里与汗水作伴,风雪中与寒冷共眠的画面。

采访车在公路上前行,路两旁都是辽阔的戈壁,上百公里完全没有任何标志物,几乎让人感受不到车在向前移动。

到达鲁克沁采油厂后才发现,这个位于库木塔格沙漠边缘的油田,自然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恶劣,弥漫的风沙,飞舞的尘土,让人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火焰山北坡的玉北6区块。它是鲁克沁采油厂海拔最高、离生活点最远的一个采油集输站。

车辆沿着崎岖的山路缓缓爬行。路的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令人望而生畏。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翻越过一个山头,玉北6采油集输站出现在眼前。

车胎平均三天扎爆一次,这是很平常的事。

▲鲁克沁采油厂采油二工区玉北6站主管工程师胡建生

48岁的胡建生是玉北6的“元老”。年,石油人在火焰山深处的吐峪沟大峡谷成功钻探了玉北6井。为管理好这口油井,鲁克沁采油厂决定在这里建一座临时站,而这项建站的工作,就压到了胡建生的肩上。

从编制建站方案、绘制建站草图、组织建站施工,从简易道路建设、厂址的选择,到跑料场、跑站点、跑施工现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节点,胡建生都亲力亲为。他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多个小时,常常吃不上饭,馕饼子、白开水是他的必备。

经过两个月的辛勤付出,终于在玉北6建成了一个临时小站。

年1月20日,第一车稀油进站,第一车混合油装车,胡建生激动得热泪盈眶。而原本有斤重的胡建生,整整瘦了12斤,原本浓密的黑发渐渐生出了白发。

胡建生告诉我们,小站刚建成时,这里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和另外两名巡检工一直住在半山腰的野营房里。每到春季,迎接他们的不是花香和绿色,而是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沙尘。无孔不入的尘土,呛得人咳嗽流泪;夏天的野营房,被烈日灼烤,变得如同蒸笼一般,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一到冬天,又冷如冰窖,冻得人瑟瑟发抖。

在这个单井站,他们轮流做饭,每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每隔一段时间,单位会派人从山下给小站送来米面、蔬菜、生活用水等物资,保证小站正常运行。

胡建生说,驻守在玉北6站,生活上的困难和不便倒是其次的,最让人忍受不了的是孤独。走出野营房,满眼荒凉,杳无人迹,好像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每天忙完工作,吃过饭,总想给家人和朋友打打电话,听听他们的声音,消除一天的疲劳和寂寞。

由于小站地处火焰山深处,信号不好,每次打电话,都得爬到山顶上来回寻找信号。特别到了冬天,打电话就成了一项考验毅力和耐心的事。

小站处在风口上,每次打电话,要忍着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顶着刀割一般的寒风。等找到信号,在呼呼的风声中还没说上几句话,人早已冻得“鼻子不是鼻子,手不是手,脚不是脚”了。最要命的是,由于风声干扰太大,手机信号微弱,电话打通后,基本上就是吼三句,听一句,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再说一遍?听不清楚!”,很是狼狈和无奈。

随着近几年玉北6区块的开发,生产规模的扩大,油井从最初的一口井,发展到现在的40多口井,原油产量也从每天6吨攀升至吨。人员也从最开始的3人,增加到目前的22人,站点也从2个临时站点,发展成现在的两个正规场站和一个员工公寓。

有了密闭的房子,就不用担心漏风刮土;有了专门的食堂和厨师,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有了自来水,喝水问题也解决了;电视节目从以前的两个频道,增加到50多个频道。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驻守在这里的员工,干劲也更足了。

在玉北6站,我们还见到了在这里当班的宋学明、张希英和刘军三名员工。简单寒暄之后,我们随师傅们开始了早上的第一次巡检。由于每口井之间相距较远,并且山路崎岖,所以这里的员工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驾驶本领,操作熟练沉稳。

▲宋学明

▲张希英

▲刘军

他们干了个减肥的事业。

▲鲁克沁采油厂采油二工区副主任马洲邦

因为坚守,所以感动。正是有胡建生这样的一批守望者,才保障了鲁克沁稠油的正常生产。这份保障,来自于他们四季轮回的坚守和奉献,来自于他们年复一年的心血和汗水,更来自他们发自内心的忠诚和担当。

采访结束,我们同胡建生和他的同事们道别。握着那一双双厚实有力的大手,看着那一张张朴实坚毅的脸庞,有一种温暖和敬意在心中弥散,有一种精神和信念,正通过他们,朝我们的血脉里悄然传递……

END

文字/罗建东赵媛图片/孟晓勇赵媛史建忠

视频/丁大志赵媛编辑/姜娟娟

爱我,就请给我一点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