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m.39.net/pf/a_5971033.html

巍峨蜿蜒的长城,一年四季都给人美的感受。春夏之时,青山似海,长城如龙;秋风吹过,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冬寒时节,晶莹剔透的树挂与蜿蜒的长城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观的长城冬景。前些天,一场小雪之后,笔者目睹了耷拉边长城的雪后美景。

作者:魏明俊

龙泉庄村北的耷拉边长城。摄影:袁维忠

耷拉边长城位于怀柔区渤海镇中部的龙泉庄村北。龙泉庄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古道。

龙泉庄村名的来历颇为曲折。明万历年间,官方在这里启动长城修复工程,并筑有关口。因关口地势险要,水流湍急,人们途经此地只能擦石而过,故得名擦石口。后来,这里有了人烟,村庄也随之得名擦石口村。到了清朝,因长城防御功能逐渐消失,擦石口村名也逐渐淡化。由于村子位于沙峪村北,进山干活的沙峪村人常称此地为沙峪北沟,天长日久,擦石口便被沙峪北沟这个名字所代替。

年5月28日,原沙峪、三渡河两乡合并建镇后,因原三渡河乡已有一个北沟村,为了不出现重名,沙峪北沟只能改名。考虑到长城古道中有个叫鸡冠子岭的地方,且很有名气,故取金鸡站在山顶报晓的祥和之意,改叫金鸡岭。但报上级审批时,因此名已有,未得批复。后又想到村北有一水泉,当地人称其为龙泉,故取龙泉下方有一村庄之意,更名为龙泉庄。

龙泉庄在明代是通往塞外的一条长城古道,留给后人不少有待探索的长城之谜。

“耷拉边”是错长城吗?

在北京怀柔境内,长城全长65公里,慕田峪长城等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向西有一座海拔米的高峻山峰,因箭扣、擦石口、西大墙三路长城在峰顶交会,被称为“北京结”。从“北京结”向西,长城顺山势急转直下后,进入擦石口长城段。《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擦石口,明嘉靖二十年(年)建。山险、有沟,外通梨树坨、四海冶,置有城壕可守。”擦石口之名是因通往关口的唯一通道大石湖段巉岩耸立,狭窄难行,人行、马过、水流都需擦石而过。此段长城除抵御外敌进犯外,还起着拱卫帝陵的作用。为此,擦石口长城自明代中后期建成之日起,一直属于险关要塞。

鉴于明中后期擦石口一带常有外敌侵扰的情况,明朝廷除加大这一带防御外,还对这一带的原有长城进行了加固或重修,其目的是使防御功能更加完备,于是,便有了像“神龙探海”般的长城奇观。神龙探海,顾名思义,就是修长城的地方坡度陡峭,长城像神龙一样从悬崖上探下头来,窥视着沟谷中的激流。

“神龙探海”位于龙泉庄村北3公里处,长城顺势于北山之巅,自西北走向东南,巍巍壮观。“神龙探海”也称“耷拉边”,因“耷拉边”之名与当地百姓一心向上的美好愿望相悖,后依据当时沟谷水流湍急,长城由高而下的形态,故被人起了个“神龙探海”的雅称。这段长城虽然仅有一公里左右,但沿线的两座敌楼、一座烽火台做工精细。别看其线路短,但其看点却不少,归纳起来至少有三个。一是长城文字砖,二是带纹条石,三是敌楼气窗。来过这里的人会发现,其墙体两侧,带字的长城砖比比皆是。砌在墙上的青砖表面有的清晰地戳印着“左部”字样,数量很多。箭孔上的砖大部分戳印着“左部”,墙砖偶尔发现“中部验讫”字样。另外,在一座敌楼靠南门条石的中部,还刻有花纹图案。另一座敌楼中间有大厅,四周为回廊,楼梯单占一行,这座敌楼楼梯旁的气窗完好,外面设有箭窗。到此,再往前走不远处,便是耷拉边尽头的烽火台了。从建筑形式上看,两座敌楼非常精巧。在敌楼的上下层之间,各自设有两扇圆形通风窗,与众不同的是,通风窗造型为镂空雕饰,和其他长城段的敌楼相比,这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此段城墙还分设上下两部分。下面的门为骡马运输的甬道;上面为将士行走的步道。这些都表明,耷拉边长城是一段施工严谨的长城。

耷拉边长城敌楼内部结构。

那么,这段施工精细的长城,为什么一直争论有之呢?当地人说,明万历年间加固这段长城的时候,因为地形勘察有误,没修多远,发现方向不对,就停止了,所以也有人把其称为错长城。也有人说,这段长城本来打算修到“北京结”所在的小火焰山上去,但因修到这里后,发现山高地险,无法再往上修,故而不得不改变修筑线路。

耷拉边尽头的烽火台,灌木丛生,视野开阔。站于此,不仅可以远眺北京结,而且山下的长城古道也尽收眼底。边墙内,一种叫麻栎子的灌木特别扎人,稍不注意,随时都有被扎伤的危险,搞不好还会划痕累累。放眼低垂,脚下的山崖一落数十丈,稍有失神,坠落下去,命就难保了。从地势上看,耷拉边是山上长城防线之内的一段延伸,这似乎与抵御外侵的功能没有任何关联。由此人们不禁疑问:长城已经沿外围构筑了一条完整的防线,还有必要甩出这么一段多余的长城吗?正因为如此,它才被人们冠以“错长城”的称谓。据说北京界内有三段“错长城”,耷拉边为一处,另外还有“秃尾巴边”和“重边”。

可从建筑结构和设置上看,耷拉边长城上的两座敌楼,均功能完备,其用材也不比其他长城段敌楼差。楼基、拱门、箭窗、台阶也均由白色花岗岩石砌成。由此可见其建筑的重要性。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样功能完备、建设考究的长城及敌楼,明显没有修错的含义。因为一旦外长城失守,这里便可作为内长城的关键部分,实施瓮中捉鳖,起到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作用。但这些观点都因无从考证而无法定论。为此,耷拉边这段长城也就成为人们至今未解的长城之谜之一。

秦长城遗址在何处?

石刻,是利用天然石壁刻文记事。龙泉庄村北长城古道上有石刻,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当时,为有效地抵御外敌,朝廷在这一地区的古道上进行了长城加固修复。正因为如此,明代的一些高官和文人墨客便在沿途视察巡游中,有感而发,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并以此记录了他们寻访长城古道时的真情实感。明朝官员李逢时便是其中之一。

有关资料记载,在这条通往塞外庄户村的长达8公里的长城古道中,尚有九处摩崖石刻。它们的排序依次是:“警心慎辔”、“观澜”、“秦皇旧址”(两处)、“名关”、“极关逊险”、“无限华夷”、“苍岩翠柏”、“如堆”。其中,第一处因农民建房被毁,目前已难寻痕迹。其他几处虽现存完好,但风化严重。

这9处摩崖石刻分别为何意?王宝骏先生在他所著的《怀柔文史钩沉》一书中表示,“警心慎辔”意为往前走的路很险,骑马者要格外小心。“观澜”是说山泉从此处倾泻而下,波澜壮阔,行人至此,可尽观波澜壮阔之美景。“秦皇旧址”(两处),说的是明万历年间加固这里的长城时,将士们发现此处已有城墙残址,并疑似其为秦朝的长城遗址,故李逢时认为这里就是“秦皇旧址”。其实,这里是否真的是“秦皇旧址”,目前尚无史料记载。

秋季的龙泉庄村北耷拉边长城。

“名关”,位于龙泉源头东一里的石门西侧,这里的两山由一块巨型凹石连接在一起,显得易守难攻,牢不可破。加之过去这里曾是长城古道的必经之处,雨季人们途经此处,只能手扣崖壁擦身而过。“极关逊险”意为万里长城的两个极关——山海关和嘉峪关,和眼前的擦石口关比起来,就地势险要而言,还要稍逊一筹。“苍岩翠柏”显然是作者寻访长城古道时,看到对面陡峭石崖上的翠柏而发出的感叹之言。“如堆”意为眼前这座小山好像人工堆起来的一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出人意料的是,年春,在龙泉庄村北这条长城古道上,又发现了两处摩崖石刻,它们分别为“一泄千里”(注:原文为“泄”)和“仰视看天”。前一处位于“观澜”对面约50米的石壁之上,后一处则在长城古道的峡谷中,为一块长约2.3米、宽约1米的孤石。经笔者现场勘察,后者应是从山上滚落而下的巨石,或被山洪冲到此地的。从新发现的两处石刻的字体来看,两者均为阴刻,前者为黑体,后者为隶书。从字义上看,两者均与石刻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前者与“观澜”遥相呼应,均属于作者观水感悟,含义也与“观澜”大致相同。而后者则是作者观看此处环境的感受,作者巡游此地时,觉得这里山谷狭窄,只有仰头才可看到一线天际。故而有感而发“仰视看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发现的11处摩崖石刻中,有三处为“李逢时书”。李逢时何许人也?经查阅史料得知,李逢时和谭纶、戚继光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曾出任长城吏制昌平镇左车营参将。因明朝时渤海镇一带归属昌镇管辖,因此这些石刻很有可能是他考察这里的长城古道时所书。除此之外,石刻中还有“少山书”等字样。

数百年来,围绕这段长城及古道,也留下了不少争议。比如“秦皇旧址”石刻,其具体位置就在今水头子路西山根,石刻为横书“秦皇旧址”四个大字,竖刻小字为李逢时书;第二处为竖刻“秦皇旧址”四个大字,另有万历十三年李逢时书等字样。那么,此处真的有秦长城遗址吗?近年来,围绕京北是否有秦长城遗址的争论和探考,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延庆州志》、《日下旧闻考》、《长安客话》、《西关志·居庸卷》等历史文献中,都有秦长城经过京北山区的记载,并非李逢时一人所言。北齐天保年间,曾有依据“总秦戍”筑长城的记载,该段长城中是否包括擦石口长城呢?年5月,中国长城学会会员李亚忠对河北、北京境内的部分长城进行考察探访时称:“秦长城在青龙峡北分水岭梁头、慕田峪北莲花池梁头一线均有遗存。后者长一里许,残高可两米,两侧皆大山,疑为秦长城。”并认为“古代为防御外夷入侵,多以垭口两边的山为墙,使人马难以攀上。由于其所处位置十分隐秘,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此处城墙为毛石土筑,与附近的北齐长城和明长城有明显不同”。李亚忠的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李逢时关于“秦皇旧址”的看法。当然,多数专家认为,怀柔境内明代以前的长城,多是北齐时期修建的。怀柔境内是否有秦长城,就目前而言,尚无肯定定论,还需依据考古手段佐证才能确认。

沧桑古道野趣横生

龙泉庄村北有条长城古道,我对此并不陌生。上初中和高中时,每当寒假来临,我都要背着梯架,和小伙伴们一起从这里步入大山深处去打柴。而每次打柴回来,又要将梯架支在擦石口下边的水泉旁,俯下身去,痛饮一番,然后背着打来的柴火继续赶路。这样的情景,年复一年,直到我参加工作才结束。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民俗旅游业刚刚兴起时,不少专家学者对长城古道非常感兴趣。因工作原因,我便有了为他们做向导的诸多机会。一次,我带着一批长城考察人员来到长城古道。看到昔日乱石滚滚、泉水横流的天然湿地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并建了停车场时,我不禁感慨万千,感觉这里的一切都变了。昔日的林荫小路变得可以行车了,过去的荒郊野外可以旅游了。特别是每当春暖花开之时,这里春风吹拂,山花烂漫,细流潺潺,甚是好看。

“秦皇旧址”石刻。文中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魏明俊摄影。

沿着龙泉源头前行大约1公里,像是被两边的山峰挡住了去路。待走到跟前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这里是处两山夹一口的地方,中间宽三米有余,因岁月风雨的冲刷侵蚀,使原本连在一起的山基出现了一个个被激流穿击而成的潭坑。从这里的地形来看,以前水流很大,人们路过此地需从石崖边上小心翼翼地擦身而过。因擦石口这个地方两边陡峭,中间很窄,当地人称其为石门子。进了石门子,山越发高峭,山沟越发狭窄,并不时有奇石怪洞映入眼帘。先是方洞子,后是立洞子,再后则是狗洞子。这些山洞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分布于沟谷北侧或西北侧的悬崖峭壁之上,且每过一个山弯就有一洞。方洞子和立洞子虽然洞口较大,但洞穴却不深。奇怪的是,里面不时有野鸟出没。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那个洞口最小的狗洞子。当地民间传说,早年洞内住有一条成了精的大蛇,人们路过此地时,老远就能感到呼呼的凉气,令人毛骨悚然。每到雨季,洞内便窜出两三米远的水柱,一流就是十天半个月。

其实,古道内风景最为壮观的当属豹子井。这是一处坐南朝北的悬崖峭壁。在峭壁的跌岩处,碧绿的侧柏层层叠叠,如同美丽的画屏。也许是这个原因,明代官员李逢时才在此处留下了“苍岩翠柏”的赞言。说起来,如此雅观的题字与豹子井的名字连在一起,不免有些不协调。其实,豹子井一名,也是源于峭壁上的一个山洞,因早年这里有野豹出没而得名。与豹子井紧挨着的沟谷叫房子东沟,沟口处有石板房一座,古时有农户为躲避战乱和饥荒,常跑来居住于此,过着清贫寂静的生活。

远远望去,沟谷内的山体与众不同,大多呈银白色,据说早年这里出产石板。原先盖不起瓦房的农家,常常来此开采,然后运回家中,代替瓦片之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龙泉庄村还有不少这样的民宅。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经无人用石板建筑房屋,终于无人再来打扰这座银白色的石板山。

顺着房子东沟沟口北行米,来到了一个形似火车的山头旁,当地人习惯的叫它火车头。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起的?已无从查证。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这么形象而又现代的名字,肯定不是明代筑边人传下来的。因为那时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没有火车这个概念。火车头位于多条沟谷交会处,西有鸡冠子岭、刘家台子。鸡冠子岭说的是沟谷的形状,而刘家台子则是早年曾有沙峪村刘姓人家居住于此,现依然保存着一些旧房基。从这里穿越北山之巅的长城,便可抵达塞外庄户村。

火车头东侧则有鬼呲牙、冰石窟等沟谷。鬼呲牙以山势陡峭而著称,意思是说,山上陡峭的连魔鬼也会毛骨悚然。冰石窟则以沟谷狭窄、水源丰沛、阴凉潮湿而闻名。即便到了炎热的夏季,这里的冰块也不会彻底消融。

在鬼呲牙和冰石窟两条沟谷间,有一座长达3公里的山梁,名为黄梁背。因整个山梁长满了黄米草和火横子灌木而得名。每到冬天,这些黄米草和火横子在寒风的吹拂下,东摇西摆,晃来晃去。远远望去,嫣然燃烧的火焰一样,打起旋儿来。由此,黄梁背也就有了小火焰山的称谓,而它的山顶,就是著名的“北京结”长城所在地。

(原标题:龙泉庄的长城之谜)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