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木偶戏亦称“悬丝傀儡戏”,始于宋,繁荣于明清时期,当时有木偶剧团个。县内有家谱记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戏,南宋时曾赴临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县约有多家戏班。”同时还出现周德、黄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还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时期的木偶。泰顺木偶戏操纵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时,艺人双手并用,忙而不乱。艺人运用熟练的手指动作,拨动木偶提线,表演出各种细腻而富有真实感的动作。如文人执笔书写、武将拔剑厮杀、女子梳妆打扮等,同时还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的表情。泰顺木偶戏的音乐唱腔主要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等。乱弹也是一个地方剧种,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又兼有昆曲、高腔、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因流行在包括泰顺在内的温州地区,故名“温州乱弹”,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瓯剧。泰顺木偶戏题材广泛,涉及武打戏、文戏、传统戏、现代戏等,如《陈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杨家将》《二度梅》《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年6月,“泰顺木偶戏”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潇瑜/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开启“牵线人生”泰顺人毋容置疑是泰顺木偶剧最忠实的粉丝。一到傍晚时分,泰顺木偶戏团的演员就会在很多村里的小广场,跟随着乐队“镗镗镗”的敲打声,娴熟地提着线,一放一收,嘴里还念念有词。无论是大戏迷,还是小戏迷,只要泰顺木偶戏一开场,台下戏迷就会疯狂尖叫,一脸痴迷。泰顺提线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人张良华,小时候就是一个小戏迷。村里的戏台就在他家边上,从小他的喜与悲就随着木偶戏班的有没有演出而快速转变。戏班子来演出,他就异常欢喜;戏班子不演了,他就格外悲伤。终于有一次,他溜进了后台,爱不释手地摸着木偶灵活的手指,闭合的嘴巴,以及抽动的脸颊等。当时,恰巧被在后台的知名艺人黄泰生撞见,就送了一个猴子木偶的脚给他。他回去将其重新制成简易的木偶,拿在手上就再也不想放下,一边提着,一边还学着念戏里的台词。从那时候起,也就注定他要开启“牵线人生”。这是“牵线人生”按下的“启动键”,也是记者初见张良华时,他一边挑着装满木偶的箱子,一边讲述关于梦想励志故事的开始……“黏”着师傅学技法从14岁开始,张良华便走上了学习提线木偶戏之路,师从泰顺木偶艺人周德、被木偶界誉为“中国木偶猴王”的黄泰生(也就是之前送他木偶的艺人)。提起过往的学艺经历,张良华颇有感慨地说:“那时,我为了能学到木偶戏操纵技法的精髓,天天“黏”着师傅,还主动包揽了他家里煮饭、烧菜、洗衣等家务。结果,我不但学会了木偶提线技艺,还学会了烹饪番薯饭、炒蔬菜、红烧鱼等各种家常菜肴。”张良华20多岁时,已是泰顺当地有名的“角”了。很多木偶戏艺人会木偶戏操纵技法,嘴里有念白,但没有唱腔。而张良华从9岁起,就跟舅舅学唱京剧多年,不但会唱老生,还会唱花旦。当地的人,只要听说他要来村里演出,就会聚拢过来,有的牵着小孩的手去看;有的带着老人去看;有的甚至放下手中农活赶去看,均称他为唱功最好的木偶戏艺人。一次、两次根本看不过瘾,会时常邀请他来村里演出。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也让张良华达到了与木偶形神合一的境界。勾、挑、提、拉间,木偶的动作眼神如何“发光”,他的动作眼神也跟“发光”,再加上提线的小绝活与嘴里的念白、唱腔等,让现场观者不禁发出“技艺绝佳”的慨叹。当记者问张良华,哪些剧目是他最爱的。他回答道:“当然是《徐策跑城》。这出戏演了数十年,直至现在,我都还会经常演这出经典木偶戏。平常没事,也会一边放着这出戏的音乐,一边拿着提线木偶,每回练习木偶戏操纵技法都能得到不断地提高。”用独特的方式去传承多年来,张良华以编导+展演的方式,去传承泰顺木偶戏。年参加浙江省木偶艺术汇演,他执行编导的《火焰山》获得演出奖;年,张良华举办了温州木偶艺术专题展;年,他还赴台湾参加了忆江南·;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主题馆展演。虽然,他已经年过古稀,但是几乎每天都还在练习木偶戏操纵技法,左手3条,右手5条,再加上双脚、胸腹、头部等数十条线提上提下,勾来勾去,原本枯燥的活,他总能玩出新的操纵技法。提线提累了,他就拉一会儿胡琴,唱几句戏曲,保持嗓子的清亮。而且,只要有人叫他去演出,他便会叫上搭档一起登台,牵着木偶的线,一会儿唱,一会儿念,连续数小时也不会觉得累。他说:“现在虽年过古稀,但只要观众要看他演出,他就不会离开这个舞台。”除了坚持上台演出,他还坚持编导木偶戏。他在木偶剧团,编导了很多的木偶戏,其中《火焰山》就是他最为出彩的代表作。在排戏之前,他会给艺人们讲很多关于泰顺木偶戏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及木偶戏老艺人从艺的故事。等他们对泰顺木偶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再进行技艺的提高,以及表演思路的拓宽。很多木偶戏艺人演了他排的戏之后,就觉得戏很“活”这个“张导”确实不凡,木偶戏已深入他的骨髓,融入他的生活。有不少人常问张良华,人到古稀了为啥还不休息,还要跑那么多的“展”,跑那么多的“场”,导那么多的“戏”。其实,只有张良华自己清楚,他的视力、听力都在下降,要想有个完整的牵线人生,必须得线系人生,手一直得提着线。他一生都在回味,宋代词人蒋捷的《沁园春》:“高抬眼,看牵丝傀儡,谁弄谁收。”来源:瓯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