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武侠剧,都会扯到佛家,比如什么天下武功出少林,什么达摩祖师创易筋经之类的,很多武功咱们都听说,但你说现实中有人教么?那是肯定没有的,但是比如某个和尚的法号,而两个寺院的和尚的某个字辈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也是近来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我寻找材料,翻阅自己购买的佛系著作,慢慢发现,每一种字辈,其实就是佛家所讲究的一种境界。
“空”--放空、看空
“空”字辈,很多人会想到《倚天屠龙记》里的四大高手,空见、空闻、空智和空性,少林四大神僧。
说到“空”,那么必须要讲“四大皆空”,“四大”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合在一起就是道空,天空,地空,人空。有人可能会理解为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其实这只是说到了一半。“空”,在佛门是希望我们把一切看开,看明白。
有的人执着于道,执着于天,执着于地,执着于人。
稍微明白一点就是,有人执着于佛家或是各家的道理、道法、道路,信佛的人,会每天早晨起来念个“阿弥陀佛”,每逢初一十五,就要去烧香拜佛,去哪里旅游也要去佛门走一走。有的年纪稍大一点的人,更会像佛门弟子一样,清晨起来就要念经,烧这烧那,影响邻里和家人而不自知。有的人甚至聊天时,时不时来一句佛法无边。
执着于天,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天生得好家庭,好环境,好天赋,有人想方设法抗争直至改变,用成语说,叫:逆天而行。有人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或者已经没办法改变了,干脆就这样吧,这叫:顺承天意。无论是逆天还是顺天,都是一种执拗,“空”意境里是不提倡的。
“地”和“人”,代表自身所在地,代表环境,代表着这个时代。人,可以是亲人、爱人、陌生人、敌人、仇人。
“空”的境界,正是要人看清楚这四大,看不透彻,无论是生活、工作,或者去佛家修行,对自己而言都是一种负担,因为本身外在的条件对一个人已经是负担,而自己又在这“道、天、地、人”环境中,沉溺而不能自拔,这样是难以提升自己的。佛家的得道,在于修行,修身,修心,言行没有改善,身心没有释放,是永远不能得道的。
前段时间,很多媒体说武打明星李连杰求神拜佛什么的,还用“佛教徒”三个字,来大写特写,我们暂且不说他信不信佛,四处拜佛本身就不是信佛举动,况且我们也没听说壹基金捐给寺庙多少,或者修缮寺庙什么的。执着于这些本身就做不到“空”,何来我佛?
“觉”--感觉、察觉、警觉
“觉”的境界,在于感觉、察觉、警觉等等。对于这一点的研究,我可能说得还不能完全准确。“感觉”来源于自身的感官,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知道的事情或道理,“察”觉是观察、考察、检察,得出认识和判断。那么“警觉”就更容易解释了,对自己的警觉,对周围的警觉。
人的一生,可能简单单这么过了,可能此起彼伏这么过,或者是大起大落那么过,但无论如何过一生,都会经历许多事,遇上许多人,会与许多事进行周旋,会与许多人打过交道,有自己的阅历,才有的觉。我们要为生活奔波,要为家庭操劳,不可能做到一日三省己身,但还是要回想,我们做的这些事(对人做,对自己做的),是否合适,比方说作为客户,没有受到礼遇,我们大发雷霆;作为领导为了督促员工,而怒斥呵斥;作为父母,因为孩子在学校跟人打架,而孩子回到家,也揍他一顿。我们要去判断,也要人家考虑一下,思考人家也要思考自己是否有必要,是否还有别的办法。
当我们察觉了自己,乃至周围,有所变化,无论如何都要提高警觉。警觉自己是不是作为某一类身份,是否用对了方式,是否周围的和事都已经在变化了,而自己还在原地,傻傻地看着。
很多时候我们对很多东西只是“不明觉厉”,这其实无妨,人无完人,每个人对事物的觉都只能得到一部分,好比“盲人摸象”,大象可以在四个盲人的触觉感觉中,得出不同形态,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心里想到的也不一定是对的。日常中,我们聊天的内容也是世间万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看法,有每个人感觉,能做到“觉”是一种境界,“觉而不迷”又是另一种境界。
“悟”--感悟,领悟
“悟”字辈对我们那就更加熟悉不过了,《西游记》里唐僧三徒弟,悟空、悟能、悟净。孙悟空需要悟的是“空”,五百年前的看,是因不能将一切放空而犯下屠戮,生死簿上猴类生死被划掉,炼丹炉被踢到人间演化火焰山等等。猪八戒需要悟“能”,很多事情,自己能不能做,有没有能力做,有没有能力预估事件的后果,能不能对事情善后。沙僧其实没犯多大事,那么需要悟自己自己的心态是否“干净”,自己对很多事情能不能“冷静”,对事物能不能“敬畏”。《西游记》能流传,也因著作本身有大量的话题值得我们后世人去探讨,去领悟。
“悟”的途径有很多,《论语》里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就是白白的思考是没有用的,要去学。年少的时候,我们的学习在校园;中青年时,我们的学习在社会;年长之时,我们的学习可能只围绕自己的身边。学习知识,有助于我们提升自身的领悟能力;学习技能,有助于感悟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学习为人,有助于提高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形象,有助于自己感知人与人之间个共同点,领悟不同点。
我工作与老板一个宿舍,老板时常与儿子视频,孩子上学,会问老师今天教了什么,自己会了没有,觉得怎么样。儿子去玩,会问和妈妈去了哪玩,看到什么,有什么想法要分享的。也许对我的老板而言,孩子学到的东西重要,领悟到的东西更重要。而当我们都为人父母,也会如此循序渐进,孩子成才只能希望,但懂事是要求。
这其实也是佛家的境界。其实佛不在每一个人的眼里,而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释”--释放心灵,释放行为
“释”是一种行为,一种状态,继而到升华为一种境界。当我们理解了“空”“觉”“悟”,并且也能基本做到,或许要来到“释”的境界。
说到是“释”,很多一下子就闪过“佛祖释迦摩尼”,这种类似咒语的几个字。而“释”的法号,以少林寺尤为出名,但“释”全称叫“释迦”,这些我们今日暂且不讨论。
“释”,就要释放,修行不是境界一层一层那样提升,那种修法不叫修行,叫修仙。
我们释放自己,可以通过阅读,通过思考,可以通过闲聊讲座,可以去旅游,可以通过工作,可以通过帮助别人。释放内心,有一种状态,叫“心凝形释”,形态上我们可以通过途径,很多事,从而达到内心的沉淀与安静。
休息的时间,我们在家中,当自己安静时,去思考,让飞散的思绪回归原点,想想我们当初为何出发,而现在到了那里,自己也到了哪个阶段,接下来我们未来要思考什么,要做什么。走出家门,便是与人打交道,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帮助别人提升自己的技能业务和思维感知水平;假如能力还未达到时,不助人为乐,但也别助纣为虐,当个“佛系青年”“佛系中老年”也是可以的。
佛法的奥义本来就没有强求一说,佛的宗旨“普渡众生”,但也没能做到,因为能渡的,只是“有缘人”。就好比我们日常工作,总会有别人或是自己说错话的时候,无论是我们指责对方,或者对方指责我们,那便是强求,在第三者看来都是不合适的,因为凡事“事出有因”。而网络发达的环境下,有个人做了某件事,被散布开来,哪怕细想一下,只是做事欠妥,也遭到各种攻击,甚至被要求怎么做。
当然作为小编的作者本人,也经历过愤世青年的阶段,现在可能不会做了,最多是当个新闻看,茶余饭后,跟朋友聊聊某件事情—元芳,你怎么看。还要去花时间去想攻击人家的句子,这种“释放”真的太累了。当然去强求和谐,也是不该,因为存在,本身就没有对错。
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信佛,谈佛,有些人也在改变着想法和做法。
我们一心寻找菩提,但“菩提本无树”。
“我佛慈悲”和“我佛如来”常常念及,但实际上,“佛”远远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你我的心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