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县志》: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关于百丈龙潭有这样一个传说:桃江、濂江、渥江三条河流穿境而过,交织成三江六岸的美丽格局。数万年前,桃江河两岸的龙南百姓勤劳耕作,安居乐业,过着平静而祥和的日子。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条黑龙,在桃江河里兴风作浪,还经常上岸来吞啮禽畜和人,搅得一方百姓哀声遍地。桃江河里有一条修炼千年的红鲤鱼精,见黑龙残害百姓,便挺身而出施出法术欲为民除害。不料孽龙功力深厚狡诈无比,经过数番生死搏斗,红鲤精不但未能除掉孽龙反被其咬伤,随着江水漂流,经赣江长江飘到了东海。东海龙王敖广之子小白龙发现了随波飘来奄奄一息的红鲤精,便将其带回龙宫救治。红鲤精醒后向小白龙哭诉了孽龙在桃江为害生灵和自己除害不成反被所伤的经历,并恳请小白龙前去桃江诛杀孽龙,为民除害。小白龙听后非常气愤,当即找到父亲东海龙王敖广,请求与红鲤精去桃江降服孽龙,伸张正义。敖广听后断然拒绝,说没有玉皇大帝的旨意不能擅自离开东海,否则违犯天条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小白龙再三向父王表示除妖后将立即返回东海,反遭到敖广严厉的斥骂。回到住所后,小白龙郁郁寡欢,正满怀希望等待的红鲤精见状急忙上前询问,听说龙王不准小白龙去桃江河除害十分失望,哭泣不已。看到悲恸哭泣的红鲤精,小白龙经过反复考虑,为了拯救一方百姓于水火,最后决定随红鲤精到桃江去为民除害,即使因冒犯天条而受严厉惩罚也心甘情愿。在红鲤精的引领下,小白龙借巡海之机偷偷溜到长江,逆流而上,来到了龙南境内的桃江河。黑龙没有想到红鲤精竟然带来了东海龙王的太子小白龙,吃惊不小,然而自恃功力深厚目空一切的孽龙不甘心束手就擒,便使出浑身解数与小白龙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恶战。经过惨烈的搏斗,邪不压正,小白龙挥动宝剑将孽龙的头斩断,龙头掉下河里顿时化成了一片砂石滩,后来当地百姓把这片砂石滩叫做龙头滩;孽龙的身上的鳞片化成无数个巨石,整条躯体则化作一堵横亘于桃江河上的乱石墙,妄图挡住汹涌北去的流水。湍急的江水滔滔不绝地冲击在乱石墙上,翻滚起阵阵雪白的浪花,形成一道别具韵味的靓丽景观。后人将其称之为“龙头雪浪”。正当小白龙和红鲤精为除掉孽龙而高兴时,玉皇大帝得知东海龙王太子私自离宫诛杀黑龙的事后勃然大怒,当即派托塔天王李靖前来问罪。身为东海龙王太子却冒犯天条,私自来把黑龙杀死已获罪在身,现奉玉帝旨意抓你到天廷治罪;千年红鲤精本该潜心修炼成仙,不该管凡间之事,却唆使小白龙冒犯天条,理应诛杀正刑,念其事因怜悯百姓而起,心有善念,着即捉拿带回交由南海观音菩萨座前约束,以求早日修成正果。面对小白龙和红鲤精的真情流露和苦苦哀求,托塔天王动了恻隐之心,却又不敢违抗玉帝旨意,迟疑着久久不忍下手。玉帝见托塔天王迟迟不归,又派太上老君前来查看。太上老君听了红鲤精的哭诉,又看见托搭天王的为难,便与托搭天王商议,如将小白龙捉上天廷治罪,必然凶多吉少,既然玉帝旨意不能违抗,只能变通执行。并劝说小白龙与红鲤精必须安于天命,鉴于两人的一片真情,承诺于万年之后可安排到凡间一转,了却两人的百年姻缘。托塔天王随即施法力,在龙头滩上掘开一孔百丈龙潭,将小白龙投入潭中管束,并于龙潭上方设了一道五叠瀑布,经年不竭。为了不让小白龙再次冒犯天条,私离龙潭,托塔天王将手中之宝塔放在对面不远处的龙头山上,镇住百丈龙潭,并许以“‘龙头塔’倒塌之日,则是小白龙可获自由之时”的咒语。尽管小白龙和红鲤精不忍分离,却无法抗拒玉帝的旨意,太上老君将红鲤精带走,交给了观世音菩萨在南海约束修炼;小白龙则被囚禁于百丈龙潭。当地百姓因感小白龙斩孽龙救苦难之恩,纷纷自发地捐款,在龙头滩上建起了一座龙王庙,为小白龙塑造了金身,逢年过节四时拜祭,常年香火不断,让被镇于百丈龙潭之中的小白龙能享受到百姓在龙王庙祭祀的香火,享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关于龙南为什么叫龙南,还有许多种说法。比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龙曾盘旋在县城南边。再比如桃江、濂江、渥江三条河流都是神龙所化。说到龙还有个地标建筑不得不提,那就是龙南新汽车站旁的“三条龙”。地标建筑“三条龙”“三条龙”夜景三条龙为什么叫三条龙,为什么要做成这样,我一直没有听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曾经有条公龙住在土跟背,后来结婚了就有两条了,再后来生了龙个宝宝,就有三条了,后来人们就就把那个地方叫三条龙。也有人说,当年孙悟空打翻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火苗掉在火焰山,而炼丹鼎炉马上就要掉在龙南,这将是对龙南人民着造成巨大伤害、炼丹炉从天上掉下这千均一发之际,在龙南修炼的三条龙腾空而起鼎起炉鼎,化解危机。龙南为纪念这三条龙,才做了这个地标建筑。龙南的景点百丈龙潭、龙头滩、龙头塔、龙王庙、龙头瀑布和龙头雪浪,地名汶龙、程龙、龙下、三条龙还有关龙的传说,都让龙南这片土地多了一份仙气和神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0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00.html